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這家伙放話,說中美貿易談判得擴展范圍了,得聊聊中國從俄羅斯和伊朗買石油的事兒。他覺得中國買這些受制裁國家的油,是在間接支持它們,對美國不利。
貝森特在彭博社采訪里直言,中國是伊朗和俄羅斯石油的大客戶,這事兒得擺上臺面談談。要是中國不聽勸,可能面臨二級制裁,就是那種針對買家的額外關稅或罰款。貝森特的原話是,中國很不幸地成了這些石油的主要買家,所以得開始討論這個了。這話一出,全球能源市場有點小波動,油價當天就微微上揚了點。
貝森特為什么突然提這個?得從背景說起。美國對俄羅斯的制裁主要是因為烏克蘭問題,從2022年就開始了,特朗普上臺后在2025年初又加碼。俄羅斯石油出口被限價,每桶60美元上限,還搞二級制裁,意思是買俄羅斯油的國家或公司也可能挨罰。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石油進口國,從俄羅斯買的油占進口總量的好大一塊,2025年前半年數據就顯示,中國從俄羅斯進口的原油量接近歷史高點。伊朗那邊,美國從2018年退出核協議后就重啟制裁,伊朗石油出口主要靠中國接盤,2025年伊朗供應給中國的原油日均160萬桶左右,盡管有制裁,但通過船對船轉運和非美元結算,中國企業還是穩穩地買著。
美國財政部2025年4月還專門制裁了中國山東的一家小型煉油廠,說它從伊朗買了大量原油,用馬來西亞等地中轉來規避追蹤。5月又針對20多家公司下手,這些公司涉嫌把伊朗油運到中國。7月3日,財政部又公布一批制裁名單,涉及運輸和購買伊朗油的網絡,總價值幾十億美元。貝森特這番話,其實是這些行動的延續,美國想通過貿易談判施壓中國,逼中國減少從俄伊買油,轉而買美國原油或液化天然氣啥的。特朗普本人也在社交平臺上發帖,說中國該買美國油,還重申對俄羅斯石油買家的關稅威脅,可能高達100%。
中國這邊反應挺快。貝森特話音落地沒多久,7月22日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郭嘉昆就直接懟回去,說中美磋商焦點是貿易問題,別扯上外交事務。中國跟俄羅斯和伊朗的能源合作是正常商業行為,不接受外部干涉,還強調反對非法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郭嘉昆提到,中方立場一貫,堅持制裁得有聯合國安理會授權,伊朗核問題該通過政治對話解決,維護伊朗正當權益。這不是空話,中國過去幾年在聯合國等多邊場合多次發聲反對對伊朗的單邊制裁。
緊接著,中國代表就去了伊朗,參加中俄伊三方會談。伊朗塔斯尼姆通訊社報道說,三方討論了核問題談判現狀和取消制裁的事兒。各方都表示要加強協調,推動密切磋商。重點有兩個:一是取消制裁,中方重申制裁必須基于國際法,反對單邊行動;二是未來幾周內繼續舉行各層級會談。
這次會談不是臨時起意,中俄伊本來就有反制外部壓力的合作框架,中國此行就是在回應美國的壓力,展示外交自主性。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中國從伊朗進口原油量沒降反升,通過影子艦隊——那些不透明的船舶網絡——轉運石油,避開美國追蹤。俄羅斯石油也一樣,中國用人民幣結算,繞過美元體系。
這事兒得從更廣的視角看。中美貿易戰從2018年打到現在,2025年特朗普二次上臺后,又加征關稅,針對中國出口的制造業產品。中國出口占全球30%,美國想縮減這個份額,通過關稅壁壘保護本土產業。貝森特把石油貿易拉進來,其實是想用能源牌打貿易牌,但中國不吃這套。中國能源需求巨大,進口石油占消費的70%以上,從俄伊買油便宜,還能用本幣結算,降低美元依賴。去美元化是中國近年來推的舉措,2025年與俄羅斯的貿易中,非美元結算比例已超90%。
伊朗核問題是個老梗。美國退出協議后,伊朗逐步恢復濃縮鈾活動,但中方一直主張政治解決。2025年6月,伊朗威脅關閉霍爾木茲海峽時,美國就點名中國買伊朗油的事兒?,F在貝森特重提,可能是因為伊朗石油出口回升,90%去中國,削弱了制裁效果。美國國會通過法案,試圖限中國買伊朗油,但實際執行難。歐洲盟國也擔心能源價格亂竄,印度等國在觀望,調整采購策略。中國企業用公海轉運,船員換旗幟,制裁執行起來像抓空氣。
特朗普政府內部在討論擴大二級制裁,針對更多中國煉油廠,但中國外交部重申,將采取必要措施維護合作。普京那邊,通過莫斯科聲明批評美國長臂管轄。俄羅斯50天內沒和烏克蘭談成和平,特朗普就翻臉,對俄石油買家威脅關稅。中國沒停買,反而通過三方會談加強協作。這反映出全球能源貿易的現實:制裁有漏洞,中國作為買家有話語權。
長遠看,這事兒牽扯美元霸權。美國石油美元體系靠石油貿易用美元結算維持,但中國推人民幣國際化,與俄伊合作就是挑戰這個。2025年,中國稀土出口暴漲660%,這也是反制手段之一,美國依賴中國稀土。美國不許中國買俄伊油,本質是想鞏固能源控制,但中國通過此行告訴世界,主權事務不容干涉。
這事兒接地氣地說,美國想管中國買啥油,就跟鄰居管你家買啥菜似的,不現實。中國能源安全第一,從俄伊買油實惠,還能平衡地緣風險。制裁執行難,漏洞多,中國企業聰明著呢,用轉運、非美元結算繞過去。全球能源格局在變,中國作為大買家,話語權越來越重。美國霸權式思維落伍了,中國走多邊路線,聯合國發聲,政治解決核問題。這不光是石油貿易,還牽扯大國博弈,誰主導規則,誰說了算。
俄羅斯烏克蘭問題拖著,美國制裁俄油,中國買單不減反增。伊朗核談卡殼,美國退出協議,中國主張回歸對話。貝森特放話,中國直接行動,三方會談就是回應。未來幾周,各層級對話繼續,中俄伊協調立場。美國可能出新招,但中國手段多,稀土管制、去美元化都在牌桌上。中國始終留對話門,正向而行破局。
總的來說,這事件暴露中美摩擦深層:能源、地緣、經濟。美國想用貿易談能源,中國分清界限,外交自主。全球看熱鬧,但能源價格、供應鏈受影響。中國買俄伊油,沒停,制裁效果打折。貝森特話音落,中方抵伊,會談推進,給美國上了一課:主權事,別瞎摻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