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富國銀行董事總經理茅晨月在上海浦東機場被攔下時,一場以法律為武器的中美博弈正式升級。這位掌握全球保理業務命脈的金融精英,因卷入中國刑事調查被依法限制出境。幾乎同一時間,一位曾服役美軍的美國專利商標局華裔雇員,在成都探親期間同樣收到出境禁令。兩張禁令如同精準的手術刀,直刺美國長臂管轄的神經中樞。
法律框架下的精準反制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的聲明清晰劃出紅線:“在中國就要遵守中國法律”。茅晨月因涉及刑事案件被限制出境,是依據《刑事訴訟法》第69條及《出境入境管理法》第28條采取的常規強制措施。另一位美商務部雇員則因涉及國家安全審查被限制離境,程序完全符合國際通行的司法管轄原則。
此類措施在國際社會早有先例。2013年,英國葛蘭素史克高管馬克銳因商業賄賂在華被判刑;美國《國土安全法》第235條更授權其海關無限期扣留“威脅國家安全”的外國人。但當中國依法行權時,美方卻稱之為“不當限制”——這種雙標暴露了其將國內法凌駕國際規則的霸權邏輯。
美國的雙重標準與戰略焦慮
美方反應激烈卻自相矛盾:
- 政客作秀:國務卿魯比奧三度宣稱“不可接受”,特朗普威脅8月12日前不放人就對華商品恢復24%關稅;
- 企業恐慌:富國銀行緊急暫停所有赴華差旅,部分美企推遲對華投資評估;
- 自身劣跡:同期美國在意大利逮捕中國工程師徐澤偉,五角大樓更勒令微軟清退所有中國籍工程師,實施赤裸裸的“血脈歧視”
這種雙標在孟晚舟事件中達到頂峰。2018年加拿大應美國要求,以“銀行欺詐”罪名扣押中國公民,美國務卿蓬佩奧竟聲稱此為“正派國家之道”;而當中國司法機關對兩名涉嫌違法的美籍華人采取最低限度強制措施時,美方卻炮制“人質外交”敘事。
科技霸權崩塌下的深層博弈
兩起案件恰逢中美科技較量的關鍵轉折:
- 芯片困局:英偉達因對華禁售H20芯片積壓45億美元庫存,第二季度營收暴跌18%,CEO黃仁勛被迫赴華解禁銷售,而華為昇騰910B芯片已實現性能反超;
- 稀土卡喉:中國對釤、釓等7類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直接癱瘓美國78%的國防生產線;
- 談判籌碼:美國財長貝森特緊急組“三巨頭”代表團擬8月赴華,主動豁免對華加稅并延展關稅暫停期,暴露其經濟軟肋。
科技戰場潰敗迫使美國左手放寬芯片管制,右手驅逐華裔人才——這種精神分裂式操作,折射出其科技霸權體系的結構性裂痕。
全球規則的重塑時刻
中方的法律反擊正引發連鎖反應:
- 外資信心分化:盡管富國銀行收縮在華業務,但2025年鏈博會美企參展數反增15%,蘋果、特斯拉持續加碼中國供應鏈;
- 去美元化加速:中國“一批一證”稀土許可與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同步推進,直指美元結算體系命門;
- 司法話語權易位:中國庭審直播率達89%提升法治透明度,而美國《企業透明法案》因違憲爭議陷于癱瘓,形成鮮明對比。
當特朗普揚言凍結中方官員資產時,卻遭遇三重反噬:法律上缺乏“惡意行為”證據;經濟上可能打擊依賴中國市場的美國農場主;盟友集體沉默,歐盟更反對經濟脫鉤。美國的長臂管轄,正被同樣的法律繩索反捆雙手。
稀土管制掐住軍工命脈,芯片解禁暴露技術依賴,兩張出境禁令如同鏡子,照出美國“規則霸權”的裂痕。當中國以國內法為盾、以市場為矛,在科技、金融、法律三條戰線同時展開攻防時,美國發現:自己書寫的劇本,正被對手演繹出新的結局。
歷史不會簡單重復,但會押著相似的韻腳:2018年加拿大溫哥華機場,孟晚舟被扣上手銬;2025年上海浦東機場,茅晨月接過限制出境文件。相同的法律工具,相反的行使主體——這場大國博弈的終極勝負,將由誰能在規則框架內贏得道德與實力的雙重制高點來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