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俄烏沖突剛開始的時候,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一場采訪中警告:俄烏沖突對歐洲國家來說并非是好事,可能會讓歐洲淪為最大的輸家。
就在上周歐盟剛出臺對俄“最大規模制裁”后,這句話總算是應驗了。
到底歐盟國家為什么對自己下手如此之“狠”?默克爾的其他遠見是否也在一一成為現實?
自俄烏沖突爆發,歐盟緊跟美國步伐,對俄羅斯發起多輪制裁。近期出臺的第 18輪對俄制裁方案,堪稱 “史上最嚴厲”。
俄烏沖突從2022年2月24日打響,至今已經三年多。這場戰爭的起因復雜,牽扯到北約東擴、烏克蘭的民族政策、俄羅斯的地緣安全焦慮,還有歷史遺留的領土爭端。2014年,俄羅斯吞并了克里米亞,還支持了頓巴斯地區的親俄武裝,埋下了沖突的種子。
2022年,俄羅斯發動全面入侵,烏克蘭奮力抵抗,西方國家則通過軍援和制裁深度介入。戰爭打到現在,烏克蘭損失慘重,俄羅斯也付出了高昂代價,西方國家更是被拖得筋疲力盡。
根據最新報告顯示,截止到目前,俄烏沖突已經讓德國損失了大約2400億歐元,換算成人民幣大概是1萬8千多億人民幣,這個損失相當大了。具體原因,還是因為俄烏沖突,德國強行與俄羅斯能源脫鉤導致的。
德國雖然一開始,表面上跟著美國制裁俄羅斯,但實際上,北溪一號和二號兩條天然氣管道都完好,德國沒動。也就是說,只要制裁俄羅斯的風頭過了,德國完全可以悄悄的重啟北溪管道,繼續享用俄羅斯的廉價能源。
再說烏克蘭,歐洲當了冤大頭。2022到2024年,歐盟給烏克蘭的援助超過1000億歐元,武器、資金、糧食,啥都給。
結果烏克蘭戰場還是膠著,錢花了沒見啥效果。歐洲自己還得應對難民問題,2023年烏克蘭難民涌入波蘭、德國,住房、醫療全得歐洲掏錢。波蘭2024年光安置難民就花了50億歐元,財政都快撐不住了。歐洲想當“和平使者”,結果自己成了最大的冤種,默克爾的話一語成讖。
歐洲親手砸碎了自己的能源飯碗
一切都得從歐盟那場聲勢浩大的對俄制裁說起。
那架勢,仿佛要把俄羅斯從地球上徹底抹去。歐盟外長甚至自豪地宣稱,這是聯盟成立以來“最嚴厲”的組合拳。
拳頭最重的一擊,砸向了“北溪”天然氣管道。
這兩條耗資百億歐元、曾被視作德俄合作蜜月期的象征,如今被歐盟一紙禁令宣判了死刑——永久禁用,永不重啟。
“北溪2號”雖在美國的攪局下從未正式通過氣,但許多德國企業心里還存著一絲念想,盼著戰后能恢復。
這下,念想徹底斷了。
德國政府帶頭表態支持,姿態做得極高,聲稱這是“價值觀高于利益”。哪怕有美國公司想來接盤,德國也鐵了心,一滴俄羅斯的能源都不要了。
管道堵死了,海上的路也沒放過。歐盟將上百艘俄羅斯的“影子船隊”拉進黑名單,禁止其停靠任何歐洲港口。
更絕的是,連俄羅斯在印度、土耳其投資的煉油廠也一并被“連坐”,任何試圖“洗產地”的俄國能源,歐洲一概不收。
一場以價值觀為名的經濟慢性自殺
2024年,歐元區經濟像一潭死水,面對這種“自殘式”的激進政策,歐盟內部并非鐵板一塊。
匈牙利、斯洛伐克這些日子不太好過的國家,就一直在小聲嘀咕:我們是不是應該先穩住自家的經濟,而不是非要把俄羅斯趕盡殺絕?
他們算了一筆賬:對俄制裁稍微松松手,每年就能給歐洲省下幾千億歐元的開支。現在這樣硬扛,跟慢性自殺有什么區別?
可惜,這種“噪音”在布魯塞爾的主旋律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歐盟委員會的策略很簡單:施壓,不停地施壓,直到反對國頂不住為止。斯洛伐克總理就曾公開抱怨,自己是在巨大壓力下,才被迫投下了贊成票。
所謂的“價值觀”,成了一塊可以壓倒一切的招牌。至于招牌底下,歐洲民眾的錢包和企業的未來,似乎沒那么重要了。
牌桌兩端,美俄正在悄悄收割籌碼
歐洲在這場死局中越陷越深,但牌桌上并非全是輸家。
俄羅斯算一個。
盡管付出了慘痛的代價,但它實實在在地拿到了土地,成功遲滯了北約東擴的腳步,也狠狠教訓了烏克蘭的反俄勢力。
更重要的是,能源是硬通貨。西方的制裁網再密,也總有漏風的墻。俄羅斯的石油和天然氣,不愁在世界其他地方找不到買家。
它在聯合國的席位穩如泰山,國際影響力并未被清零。算總賬,俄國并非一無所獲。
而美國,則是不折不扣的大贏家。
它的利潤,幾乎是建立在歐盟的痛苦之上。美國的算盤打得噼啪響:
一邊通過《通脹削減法案》這種赤裸裸的補貼政策,把歐洲那些因能源成本飆升而活不下去的優質企業,吸到美國建廠。
另一邊,它順理成章地接管了歐洲的能源和糧食供應,把歐洲的命脈牢牢攥在手里。未來,歐洲只能更加依賴昂貴的美國貨。
最精明的是,美國通過各種金融協議,把援助烏克蘭的錢又轉回了自己口袋。一分沒花,卻賺足了政治資本和經濟實利。
如今,眼看歐洲元氣大傷,美國又開始琢磨著對歐洲商品加征關稅,同時要求盟友們承擔更多軍費。
德國這樣的國家,只能被迫擴大國債,拆東墻補西墻,為這場別人導演的戲碼,繼續買單。
歐洲的“火車頭”發現燃料已經耗盡
作為歐洲工業的心臟,德國的感受最為切膚。
默克爾當年的預言,很大程度上就是說給德國自己聽的。
作為一個誕生于工業革命的大國,歐洲對能源的渴求是刻在骨子里的。俄羅斯的管道,曾是它最穩定、最廉價的生命線。
美國再怎么示好,也變不出比鄰居家更便宜的天然氣。
現在,北溪管道的爆炸聲,仿佛炸斷了德國制造業的筋骨。能源短缺和電價飛漲,讓這個曾經的“世界工廠”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德國總理朔爾茨,起初也是歐盟對俄強硬政策的堅定支持者。但現實的耳光,總是打得最響。
當歐盟委員會將矛頭對準中國,計劃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高額關稅時,朔爾茨罕見地公開踩了剎車。
他直言不諱地指出,這種“殺敵一萬,自損一萬五”的昏招,對德國這樣一個出口立國的國家來說,無異于自斷雙臂。
德國經濟一半的收入靠出口,而中國是它最大的貿易伙伴之一。
奔馳、寶馬、大眾這些汽車巨頭,早已在中國深度布局,他們比誰都清楚,一旦中國采取反制措施,對它們在華的業務將是毀滅性的。
剛躲開一頭熊,又想主動去招惹一條龍?
默克爾的另一句告誡,是“歐洲必須找到與中國打交道的方式,經濟脫鉤沒有任何好處。”
這恰恰是當前一些歐盟政客正在試探的危險路線——對華“去依賴化”。
如果說制裁俄羅斯,是一場已經造成巨大傷害的豪賭,那么在經濟上與中國切割,則可能引發一場更大的災難。
德國的民眾已經坐不住了,大規模的游行示威,呼吁政府拿出真正的救市方案,而不是在意識形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德國業界也渴望與中國在技術、農業等更多領域深化合作,為自己尋找一條出路。
在群體的狂熱中,保持獨立的清醒,是一件極其困難,卻又至關重要的事情。
認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別人希望你需要什么,然后做出最符合自身利益的決策。
默克爾的第二句預言會不會應驗,或許就看歐洲這一次,能不能聽懂人話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