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播出20年后,李云龍帶著他的獨立團,又殺回來了。
7月3日,國新辦舉辦了新聞發布會,宣布由國家廣電總局指導,中國廣電主辦的重溫經典頻道,將在7月至9月集中展播一批抗戰題材經典作品,其中《亮劍》將于9月重播。
200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60周年,作為獻禮劇的《亮劍》在央視播出即火,憑借13.7%的超高收視率一躍成為當年的熒屏冠軍。角色性格鮮明、臺詞富有生氣、劇情不拖泥帶水……《亮劍》就這樣成為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圖/《亮劍》)
20年來,人們對于這部劇的喜愛并未減退,《亮劍》的豆瓣評分仍在逐年上升,目前已經高達9.5分。直到現在,《亮劍》里的許多經典臺詞還成為人們常用的網絡熱梗和表情包。一言不合,就要拿出“二營長的意大利炮”,晉綏軍358團團長楚云飛也時刻在表情包中準備調侃“你啊,總是能給我出點新花樣”。
(圖/豆瓣)
然而,這么多年過去,每當觀眾盤點或重溫經典抗日電視劇時,卻發現來來回回總是《亮劍》《我的團長我的團》《雪豹》等這幾個老面孔。而對于后面相繼出現的充滿邏輯硬傷甚至劇情開掛的“抗日神劇”,人們也難免疑惑:拍出一部好看的抗日劇,有這么難嗎?
火了20年的《亮劍》,是怎么拍出來的?
2000年,作家都梁創作出了《亮劍》的原著小說。
作者:都梁出版時間:2005-3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
全書以獨立團團長李云龍的經歷為故事主線,從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寫到了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實際上,原著共有四十三章,其中描寫抗日戰爭的內容不到十章。改編成電視劇后,劇情停在了李云龍、丁偉、孔捷三人在軍校匯報畢業論文、參加閱兵的一刻。
即便如此,電視劇對《亮劍》小說前期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的刻畫已足夠人們仔細回味。作者都梁回憶《亮劍》的創作背景,緣起只是和朋友打的一個賭,但故事在心中醞釀時間極長,最后,僅用了八個月時間便完成了小說。
時至今日,主角李云龍的形象仍然深入人心,他貌似粗枝大葉,缺乏文化修養,動輒粗話連篇,政委趙剛初來乍到,便直言“尿不到一個壺里”。但這種粗獷之下,又有著軍事斗爭時的靈活,粗中有細。以至于到了2025年,有關《亮劍》的視頻評論區,還會有觀眾以楚云飛的口吻調侃:“云龍兄,都2025年了,我那批裝備什么時候還呢?”
(圖/《亮劍》)
電視劇中,李云龍聽聞親如兄弟的警衛員“魏和尚”被土匪殺害后,手刃兇手報仇,因此違反紀律被降職成營長。關于他的心理活動,原著中這樣描述:“這是李云龍第四次被降級了,他不大在乎,只要能給和尚報了仇,就是降成戰士也值了。”
這種帶有血性的英雄形象,一定程度上凸顯了作為“人”的血肉感情。和其他戰爭片中高大全的軍人形象相比,更加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出現在二十年前的熒屏上,給人耳目一新之感。
而主角之外的角色,也同樣有飽滿的人物弧光。以處在李云龍對立面的楚云飛為例,這位晉綏軍358團團長,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反派”,常常顯露出聰慧、勇敢、果決的特質,比如在部下想投靠日軍時,質問對方“你的意思是有奶便是娘?”正因如此,中國軍人在抗戰中團結一致、共御外侮的精神,才更有了動人的力量。
(圖/《亮劍》)
都梁曾經在部隊服役,喜好軍事和歷史,書中諸多情節和人物,也有相關的歷史背景和歷史原型。他曾在一次采訪中表示,在他看來,抗戰題材第一要素是展現真實,“別總想著取悅觀眾來加些什么新鮮元素,觀眾永遠沒法討好”。
而相當一部分花樣百出、甚至背離歷史的戰爭“神劇”,又在不斷印證《亮劍》創作精神的含金量。
井噴的神劇,
把戰爭演成了爽劇
2005年前后,影視界掀起了拍攝抗日劇的熱潮。今天仍在許多地方衛視滾動播放的抗戰劇,不少就誕生在那一時期。
據相關從業者介紹,這類抗日劇的場景和劇情大體類似,很多道具和服裝都可相互借用,拍攝難度并不高;對于投資方來說,高周轉的模式也可以幫助資金快速回籠,同一座影視城,高峰時期就有十幾部題材相似的電視劇在拍攝。
如此一來,拍攝嚴肅的歷史題材電視劇,反而日漸變成了一套流水線式的工作模式:劇情與服化道不符合歷史,角色全員“工具人”都沒關系,一味把正面角色塑造得堅不可摧、如有神助,敵人愚不可及、殘暴兇狠,不僅是對創作精神的踐踏,也是對歷史精神的背離。
2012年的電視劇《神槍》,被不少網友評價“劇情差、演技爛”,至今還常常被拿來作為反面案例。為了展現劇中人物的高超槍法,主創靠想象力和意志力實現了“子彈拐彎”的神跡,把一部戰爭劇活生生拍成了科幻片,豆瓣評分3.4分,足以體現該劇的質量。
(圖/《神槍》)
這樣匪夷所思的劇情并非孤例,“手撕鬼子”“褲襠藏雷”等極度夸張的戲碼,被網友調侃多年;女戰士的精致眉毛和眼線讓人頻繁出戲,一塵不染的軍裝更與艱苦的戰場環境格格不入。
雖然遠離歷史史實,但這類神劇不乏受眾,它們更像是套著戰爭劇外殼的“爽劇”,迎合了一批觀眾的期待,而收獲高收視率和流量,比如廣受爭議,幾乎成為不及格戰爭片代名詞的《抗日奇俠》,就曾在多地成為收視冠軍。
(圖/《抗日奇俠》)
然而,這類不符合邏輯、不尊重歷史的“爽劇”,注定無法長久吸引觀眾。潮流來得快,去得也快,大浪淘沙,真正優秀的劇集,自然擁有抵御時間考驗的魅力。
2025年了,為什么年輕人還愛看《亮劍》?
直至今天,《亮劍》在年輕人心目中的地位仍然屹立不倒。
劇中各種名場面是B站百萬播放量的常客,也是許多網絡meme的二創素材。在對戰山崎的特工隊時,李云龍責怪趙剛沒有搶到主攻任務,氣急敗壞又金句頻出地開罵:“你豬八戒戴眼鏡,你充什么大學生?”“咱獨立團撈不著肉吃,就是你這在上級面前太熊。你怕什么呀你,你咋就不敢跟旅長干一架呢?”
(圖/《亮劍》)
受到當代人追捧的,正是這種近乎粗糲的“活人感”。而這樣讓人印象深刻的橋段,在劇中還有許多,它們被網友們二次利用,制作成表情包、梗圖,漸漸衍生出超越劇情的意義——
楚云飛的你啊,總是能給我出點新花樣,時常被用于朋友之間的相互調侃;丁偉、孔捷、李云龍三人在軍校報到前的吐槽學習?學個屁!被截成了表情包,在學生群體中流傳;就連最開始彬彬有禮的政委趙剛,也在長期浸染下說出找個沒人的地方撞墻去”,成為打工人嘴替
(圖/《亮劍》)
當00后在彈幕里刷著“李云龍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你XX真是個人才”,當看著《亮劍》長大的一代人在工作群中看到了相關表情包,會心一笑的瞬間,這部20年前的老劇,就擁有了更蓬勃的感染力、更長久的生命力——最優秀的作品,總是經得起多重解讀,反復咀嚼。
李云龍們的“真實”,被觀眾嵌套進了不同的體系和面孔,在直率地表達喜怒哀樂成了一種奢望時,更加動人。
(圖/《亮劍》)
人們愛看英雄,但更愛看說人話、接地氣的英雄。這也是為什么過了這么多年,《亮劍》仍在年輕人中有著高人氣。
此前,《亮劍》一段“看倉庫”的表演,被觀眾們逐幀分析:一位繳獲物資的士兵王有勝,在短短幾分鐘內,經歷了得意、急迫、委屈、揚眉吐氣幾種情緒。雖然是一閃而過的支線情節,但非專業的龍套演員還是把諸多細節拿捏的極其到位,生動自然,貢獻了經典的“有勝閱兵”名場面,其演技甚至被網友評價為可吊打大量科班演員。
(圖/《亮劍》)
后來有網友發現,飾演王有勝的演員曹啟峰,只是一個熱愛表演的普通人,當時劇組臨時找他出演,在此之后,他也并未獲得更多演藝機會,仍繼續跑龍套,生活奔忙,在2018年因病去世。
于是,當再有觀眾重看這一段劇情時,評論區里除了贊揚,又多了對一位普通演員的懷念和敬意——尊重歷史,尊重觀眾,尊重藝術,時隔二十年仍能被萬眾期待,《亮劍》實至名歸。
參考資料
[1]《亮劍》編劇都梁:抗戰劇第一要素是展現真實.[2]導演談抗日劇“手撕鬼子” 靈感源自日本漫畫.
作者 | 梅珍里編輯 | 陸一鳴運營 | 嘉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