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大型歌劇《瞎老媽》創作并由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文工團首演。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是膠東成長起來的鐵血武裝,是孟良崮戰役中圍殲整編74師的“五把尖刀”之一。同時也是當時新華醫療生產的醫療器械主要供給的兩大部隊之一(另一為華野十三縱)。
《瞎老媽》揭露了舊社會的壓迫與剝削,歌頌了人民的反抗斗爭。第九縱隊文工團首演后,《瞎老媽》在魯、蘇、皖、浙、閩等省廣泛傳播,多次上演,成為當時較有影響的劇目之一。1948年5月重回觀水村后,新華醫療的軍工們在緊張忙碌的生產之余,與藥廠軍工一起,以真摯、熾熱的情感和飽滿的革命熱情,排練、演出了該劇,并在膠東巡回演出,反響強烈。
在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重重壓迫下,像“瞎老媽”一樣的廣大勞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飽受剝削,嘗盡苦難,哭傷了心靈,甚至也哭瞎了眼睛。為了天下的勞苦人民得解放,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獨立和民族復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并領導起轟轟烈烈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新華醫療的軍工們為戰士和鄉親們演出《瞎老媽》時,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已經走過“大革命”“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階段,正處在“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解放全中國”的“解放戰爭”時期。
1948年春天,山東大部分地區都獲得徹底解放,唯有青島一帶被國民黨軍隊占領。為了支援全國解放,擴大生產,建設新中國,上級決定把工廠搬到位于魯中、交通比較便利的張店。此時的張店已有一定的工業基礎。新華醫療要遷址的具體地點是張店膠濟鐵路沿線日本兵營廢墟和廢棄廠房。由膠東牟平縣觀水村遷往張店,是新華醫療由農村走向城市的重大轉折。
在觀水村時,翻砂組工作場景
鉗工組生產場景
回憶起搬遷之路,97歲的劉永循記憶猶新。2005年4月的一天,劉永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1948年10月,我們依依不舍地搬遷離開了觀水村。一路上大車小輛,馬不停蹄。鑒于膠東存在敵情,為防止敵人搗亂,我們每個人發給一支步槍、四個手榴彈,負責在途中警衛。經過三天的步行,抵達濰坊火車站,在濰坊我們乘上接應的火車,順利來到張店。”
當時器械部二百多名工人,絕大多數是牟平本地人,他們家鄉觀念強,愿不愿意離開故土還是未知數。為盡快解決好這些問題,保證搬遷任務的完成,廠里一面抓緊進行相關準備工作;一方面以黨員為骨干,對全體人員進行吃苦耐勞、互助互愛、扶老攜幼和為解放全中國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的宣傳動員教育和思想動員,進一步提高大家的政治覺悟,明白了搬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們對沖床、臺鉆和鉗工案子等“寶貝家當”,廠里安排專人跟車,保證車不離人、人不離車。同時,為防敵機,一段時間內還采取了晝夜兼行的做法。
工廠的搬遷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還有不少人因為沒有條件乘坐車輛,從觀水到張店,半個山東的距離,只能跟著膠輪大車,一步一個腳印,用腳步丈量出800多里的搬遷路。
工廠在張店安家落戶,從此掀開了新華醫療在淄博發展新的一頁。親手建起工廠的八路軍戰士和一批膠東子弟的人生發生了巨大轉折,他們的一生乃至后人從此與淄博結下了不解之緣。
遷址是革命的需要。為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為了舊中國像瞎老媽一樣的勞苦人民早日得到解放,新華醫療的先輩們望向革命的遠方,鄭重地收拾起行囊,鐵肩擔命再西征……
本欄目將以醫療器械發展史為坐標,尋訪戰地醫院舊址,整理軍工檔案文獻,聆聽老技工口述歷史?,F面向社會各界征集:抗戰時期醫療物資生產檔案、建國初期醫療器械研制手稿、改革開放前沿醫療技術引進紀實等珍貴史料。無論是斑駁的器械模具、泛黃的工藝圖紙,還是親歷者的影像資料,都是拼合山東醫療事業發展圖景的重要碎片。
聯系電話:18265888198 13964376680
郵箱:lruyue@qq.com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孫銀峰 通訊員 張衍釗 李士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