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特朗普政府對俄政策轉向,北約秘書長呂特在華盛頓的發言席上,對中國和印度揮舞起了大棒,“購買俄羅斯原油將遭到二級制裁”。為此,印度外交部發言人賈伊斯瓦爾高呼“警惕雙重標準”,印度經濟界卻悄悄討論著“轉向巴西石油”的預案。印度兩面逢源的日子怕是過到頭了。
7月17日,印度石油部長普里面對記者鏡頭強作鎮定:“我一點也不擔心,我們有40個供應國替代俄羅斯!”可就在三天前,印度煉油商們緊急評估的卻是另一組冰冷數據:35%的石油進口依賴俄羅斯折扣原油。如果俄油斷供將導致印度國內油價暴漲23%,通脹率突破7%警戒線。這種“嘴硬心慌”的撕裂感,暴露出印度經濟結構的致命軟肋。沒有戰略緩沖的能源命脈,如同懸在鋼絲上的水桶,稍遇風暴就會傾覆。
中國面對同樣威脅卻穩如磐石。中俄4000萬噸/年的原油管道如同埋入地下的“能源動脈”,不受海運制裁影響;人民幣結算體系已覆蓋83%的能源貿易,在美元霸權中鑿出安全通道。當外交部發言人林劍重申“反對非法單邊制裁”時,背后是完備的能源自主體系和金融防火墻在支撐。
那么,印度為什么做不到?
2023年上合組織峰會上的一幕頗具象征意義:莫迪高調主張“削弱反恐合作條款”,試圖將議題轉向孤立巴基斯坦;金磚擴容時又暗中阻撓伊朗準入,只為討好美國。這種戰術性投機徹底消耗了戰略信任。如今俄羅斯副外長魯登科雖表態“愿重啟三方機制”,但俄方智庫私下表示,印度把外交平臺當菜市場,只挑便宜不付賬。
更諷刺的是,印度多次幻想用“離間中俄”向美國納投名狀。殊不知特朗普政府早就看穿了。商務部長雷蒙多直言:“印度既想搶中國供應鏈份額,又不肯開放農業市場,世上哪有這等好事?”當美國參議院拋出500%關稅法案時,84名議員聯署的名單里,印度名字赫然排在中國之后。
北約秘書長呂特威脅“關注二級制裁”時,絕口不提一個關鍵事實:2024年歐盟進口俄能源支出達219億歐元,竟超過其對烏軍援總額。這種“只許州官放火”的雙標,恰似當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對莫臥兒帝國的操控——用“自由貿易”撬開國門,再用關稅絞索勒緊咽喉。
莫迪的“印度優先”口號在此刻顯露出蒼白本質。當菲律賓因反華被加征20%關稅、利比亞戰火中仍遭30%懲罰時,印度又什么資本置身事外?外長蘇杰生曾鼓吹“多向結盟是智慧”,如今卻陷入兩難:如果屈服美國壓力,將失去俄制S-400防空系統和廉價能源;如果硬扛制裁,蘋果產業鏈外遷越南的劇本將加速重演。
當印度商工部官員偷偷聯絡巴西石油公司詢價時,當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暫停對印新建管道談判時,一個時代正悄然落幕。二十一世紀的大國博弈場,早已容不下機會主義者的僥幸。
中國的定力源于七十年代“四三方案”引進化纖設備時的清醒:技術可以購買,但命脈必須自主;印度的困境則始于“萬國牌軍備”的路徑依賴——買武器時想著制衡,購能源時算著折扣,卻忘了大國真正的籌碼,從來不在貨架上。
如果印度還打算左右橫跳,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終將落在它身上。這個舉措的歷史意義不僅僅對印度有警示意義。中小國家在大國之間投機的時代已經落幕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