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東明城南25公里,藏著個會“長故事”的牛集村。
明永樂二年,牛氏從山西壺關遷來,起集得名牛集。后來分南、中、北、西郭屯,五個自然村串成“牛集鏈”。
現在560戶1900人,6114畝地,牛姓占了大半。《東明縣志》寫得清:牛集曾屬長垣,1949年才回東明“家”。老輩人說,清光緒年間牛集最風光。
牛建章、牛豫章兄弟筑寨墻,三丈底寬二丈高,三個寨門裝火炮。民謠傳得響:“牛集寨真是兇,三個寨門真威風。”寨里店鋪擠得密,飯店饃店藥鋪全,天天開集人挨人。
牛豫章更厲害,曹州開封上海有當鋪,周邊掛著“千頃牌”。家里聘百個武師,40支快槍比縣衙還多,莊園大得像座城。
可再風光的日子,也擋不住天災人禍。1933年黃河龐莊決口,百多丈口子灌進來,牛集泡成汪洋。
洪水退了更糟心,村南鹽堿白花花,村北流沙堆成山。1936年霍亂鬧得兇,30多人沒挺過去,有家絕了戶。
1937年地震房塌完,1942年大旱顆粒無收,1944年蝗蟲遮天。日本鬼子、土匪輪番鬧,牛集人咋活下來的?刮鹽土做小鹽,砍蘆葦編葦笆,手藝人咬著牙硬撐。
“窮不丟豬,富不丟書”,牛集人把老理兒刻進了骨頭里。
新中國成立后,日子慢慢翻了篇。
60年代260畝廢坑塘種蘆葦,編葦笆一年賺15萬,民謠傳四方:“牛集葦笆響當當。”1979年引黃灌淤,鹽堿地變良田;1981年再淤一次,沙窩地也能長莊稼。挖溝渠、建橋涵,地成方、溝成網,小麥畝產從百斤蹦到千斤。
2006年種西瓜4000畝,光這一項人均多賺千把塊。2007年家家有樹,人均50棵;養雞戶35家,靳海亭養4000只,年賺5萬。柏油路修了7公里,農用車1000多輛,轎車80輛,日子過得賽城里。
西郭屯在南邊,90戶322人,郭姓郝姓居多。早年洪水沖得只剩300畝地,郝凡的燒餅、郭東安的裁縫、郝新經的戲服,成了“活命技”。1979年引黃淤地是轉折點,沙地變沃土,小麥畝產五六百斤。
現在套種花生西瓜,一年三收,農機突突響,日子越過越敞亮。牛集人還藏著寶:牛得草唱紅《七品芝麻官》,牛翠申把汴繡技藝傳四方。成鴨蛋更絕,嘉慶年間就進貢,鮮、嫩、細、松、沙、油,切開蛋黃紅得像火。
從刮鹽土到種西瓜,從葦笆匠到種糧戶,牛集人靠啥把窮根拔了?有人說靠手巧,有人說靠政策,更多人說:“靠的是祖祖輩輩不低頭的勁兒。
”洪水沖不垮,旱澇壓不彎,牛集人把日子過成了翻篇的書。想知道牛集現在啥模樣?點關注,下期帶您看新變化。
文中部分細節據老人回憶整理,具體以地方志為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