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日本經濟新聞》7月23日文章,原題:歡迎來到“亞洲世紀” 當亞洲開發銀行在2011年提出“亞洲世紀”的構想時,曾預測到2030年亞洲將貢獻全球約40%的GDP,2050年達到52%。然而,現實超越了預期——2024年,亞洲的GDP全球占比就已接近55%。曾幾何時,“亞洲世紀”是一種關于快速工業化、出口導向型增長和深度全球化的單一敘事,往往由少數“明星經濟體”主導。但如今,這一敘事正悄然演變。亞洲的崛起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它不再關乎統治地位,而更關乎平衡——在全球整合與本地適應之間,在規模擴張與包容普惠之間,在借鑒他人與引領原創之間尋求新的坐標。
其中最具象征性的轉變之一,是人們對“加拉帕戈斯癥候群”的重新評估。這一源自日本的商業術語,原意是批評那些只服務于本土市場、難以全球推廣的技術和產品。然而在今天,隨著本地化需求變得更加重要,這種“特定語境下的創新”反而成為優勢。換句話說,曾經的“反面教材”如今正成為全球學習的樣本。
這種“在地創新”的模式正在亞洲各地蓬勃發展:從以移動端為核心的平臺設計,到面向全民的金融科技基礎設施。在移動電話取代傳統電腦成為主要上網設備的市場里,超級應用應運而生。包括中國的微信、支付寶在內,集支付、通訊、出行、電商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系統,正在被非洲、拉美甚至美國的企業借鑒。
但亞洲的影響早已超越了消費應用。在金融服務與公共數字基礎設施領域,亞洲也正在重塑“規模、創新與包容性”的全球認知。印度的統一支付接口如今是全球數字支付領域的范例,每月處理數十億筆低成本、高安全的交易。東南亞國家之間的二維碼支付網絡因其高度兼容性與快速普及,正在啟發歐美市場的相關布局。新加坡的“Singpass”和印度的“Aadhaar”等數字身份系統,也成為歐美國家政策研究與試點項目的重要參考。亞洲從“技術采納者”向“創新源頭”的轉型,并非線性進程,而是在一個高度多元的區域背景中展開。這里既有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體,也有老齡化最嚴重的社會;一些國家已在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建設中領先全球,而另一些國家仍在推進基礎網絡普及。正是這種差異與復雜性,催生了具有適應力、可復制性與包容性的創新路徑。比如在日本,機器人和AI已被用于緩解醫療與養老體系的勞動力短缺,為高齡化挑戰提供了前瞻性解決方案,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現實借鑒。在亞洲,挑戰往往不是障礙,而是創新的催化劑。
曾經,全球關心的是“亞洲能否西化”;而如今,更常被提起的問題是:“下一個值得采納的亞洲模式會是什么?”這一轉變,或許比任何單一的經濟數據更能說明:亞洲世紀,已經真正到來。(作者阿里·薩克,蔣禮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