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任筱楠 李國正】編者的話:垃圾都去哪了?當一名普通市民將一袋垃圾丟進垃圾箱后,它的去向或許便不再是人們關心的話題。其實,在我們國家,生活垃圾的收集、轉運和處理背后有一個龐大而高效的網絡。在短短數十年間,中國不僅實現了生活垃圾的高效處理,更是在生活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和運營管理方面不斷突破,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并走向海外。近期舉行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部署了將來一個時期城市工作七個方面的重點任務,“著力建設綠色低碳的美麗城市”是其中之一。有業內人士向《環球時報》記者表示,綠色是城市發展的底色,更高效合理地處理利用生活垃圾這種“清潔能源”,是落實建設綠色低碳城市的重要一環。
海量垃圾如何變廢為寶
位于北京市昌平區的阿蘇衛生活垃圾焚燒廠負責處理昌平區全域及東城區、西城區北部的生活垃圾,日處理垃圾量達3000噸。《環球時報》記者走進該焚燒廠園區,發現空氣中并無異味,目之所及是整潔的道路和現代化的廠房,與想象中垃圾堆積如山的畫面截然不同。
在巨型垃圾池上方的操作室,記者可以直觀地看到垃圾處理的流程:滿載垃圾的封閉運輸車經過地磅稱重后,有序駛入卸料區。進入垃圾池的垃圾并非直接焚燒,它們要在深達數十米的儲坑中經歷5到7天的發酵過程。“這一步很關鍵。”阿蘇衛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生產運營部部長王宏順對記者解釋說,“發酵能大大提高垃圾的熱值,讓后續焚燒更徹底、更高效。”
垃圾池上方,兩個巨大的垃圾吊緩緩移動。垃圾吊抓斗一次能抓起重達10噸的垃圾。王宏順介紹說,“這一抓垃圾焚燒后產生的電能,足以滿足一個三口之家一整年的用電需求。”
垃圾隨后進入焚燒爐,經過焚燒爐排干燥段、燃燒段和燃盡段后變成爐渣。焚燒產生的熱能驅動余熱鍋爐產生蒸汽,推動汽輪發電機組發電。該垃圾焚燒發電廠每年可向北京電網輸送約4.2億千瓦時的綠色電能。爐渣也并非廢物,經資源化處理,可從中回收鐵、鋁、金、銀等金屬,剩余物則被制成環保建材,資源利用率超90%。
垃圾焚燒過程中產生的煙氣往往是最受公眾關注的。在進入園區之前,《環球時報》記者就注意到園區外道路邊豎著一塊大屏,屏幕上清晰地跳動著關鍵污染物的實時排放數據,以回應周邊居民對排放的關切。據介紹,通過多種先進煙氣凈化工藝的組合,這里煙塵、氮氧化物、氯化氫等多項關鍵指標都優于歐盟標準。垃圾滲濾液則通過“預處理+深度處理”工藝,實現凈化回用,成為廠區生產用水,實現了污水零排放。
此外,垃圾在焚燒過程中還會產生大量熱能,王宏順介紹說,目前廠區供暖已由這部分熱能提供,未來還計劃嘗試向周邊區域提供供暖服務,更大程度利用垃圾焚燒產生的能源。值得一提的是,阿蘇衛循環經濟園面向公眾開放。王宏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許多市民參觀后對垃圾處理的先進技術與綠色發展有了更深了解,有效化解了“鄰避效應”。
“垃圾不夠燒”的背后
“遙遙領先。”談及中國企業目前的生活垃圾焚燒技術,E20環境平臺固廢產業研究中心負責人、首席行業研究員潘功斬釘截鐵地說出這4個字。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企業在技術、成本控制能力和運營經驗上,目前在全球處于領先地位。
當前,中國已建成超1000家生活垃圾焚燒廠,基本可以覆蓋人口聚集區域。中國垃圾焚燒行業總處理規模已超過歐美日之和。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潘功說,早期全球對生活垃圾的處理主要以填埋為主。而在東亞和歐洲,尤其像日本這種土地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在19世紀就因“無地可埋”開始發展焚燒技術。中國企業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自德國馬丁公司、日本三菱重工、日立造船等企業引進焚燒技術,并通過消化吸收進行本土化改造。
康恒環境相關負責人對《環球時報》記者介紹說,早期,康恒環境通過引進國外技術,結合中國垃圾特點進行技術優化改進和創新,形成了適應不同氣候、地理條件的技術與設備,獲得完整自主知識產權體系,并實現爐排設備國產化。同時,康恒環境還依托頂尖高校的“產學研”模式,研發出一系列高效能、超潔凈、低碳排、資源化的技術解決方案,打破了發達國家對垃圾焚燒發電的技術壁壘。
三峰環境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公司于2000年引進德國馬丁SITY2000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全套技術,2004年實現垃圾焚燒成套設備的國產化,降低了項目投資和運營成本,推動了行業快速發展。針對中國城市生活垃圾的特性,公司持續優化焚燒爐及余熱鍋爐的設計,對煙氣凈化及滲濾液處理系統進行了技術攻關和創新,解決了多種固廢協同處置、焚燒后產物資源化利用等課題,形成了能夠適應不同環境條件和垃圾組分的高效垃圾焚燒處理全套技術方案及設計制造集成能力。
潘功告訴記者,當前我國垃圾焚燒技術的領先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基于我國人口數量,單體爐排的噸位較大;大部分設備以及零部件已實現國產替代,從垃圾收集、垃圾焚燒到煙氣處理,整體產業鏈已實現自主可控;在很多具體應用場景上實現了對國外的全面超越。“總體來說,我們完全吸收了國外技術并轉化成自身的綜合處置能力。”
近日,有媒體報道稱,一些城市的大型垃圾焚燒廠陷入“原料荒”,不得不跨區域收運垃圾。一時間,“垃圾不夠燒”成為網絡熱議話題。
對此,潘功認為,產能富余是行業成熟后必然會出現的現象。當前產能富余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首先,產能規劃需預留出一定的富余量以應急;其次,規劃建造垃圾焚燒廠會基于對未來人口數量的預測,預測值與現實的差距導致設計產能高出實際需求;再者,不同行政區各自建廠導致了分流和競爭。“在實際運行中,不同工廠間的差異很大。有的工廠負荷率僅為50%—60%,有些能達到100%。”
與“垃圾不夠燒”幾乎同期出現的一個話題是“湖南張家界一溶洞內垃圾堆積達7層樓高”。對于這一看似矛盾的現象,潘功認為,這并非產能不足導致,而是由于垃圾收運體系的“觸角”未覆蓋上述山區。“這一事件提醒我們還要進一步提升環衛系統的收運能力。”他說道。
中國垃圾焚燒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具備產能和技術優勢的中國垃圾焚燒企業將目光看向海外。這其中,東南亞、南亞成為不少企業出海的重點。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東南亞、南亞等地區城市化進程推進,城市固廢產生量也在增加,它們對垃圾焚燒技術和裝備有實際需求。
三峰環境集團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目前其國際市場項目主要位于東南亞和南亞地區。此外,企業還在中東、南非等眾多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國家拓展業務。該負責人表示,選擇這些地區的核心考量是市場需求,未來還將繼續拓展海外市場。
康恒環境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主要出海方向集中在東南亞、中亞、中東與歐洲。東南亞國家人口密集,土地資源緊張,有較強的現代化固廢治理需求;中東與歐洲對先進廢棄物能源化技術也有迫切需求;在中亞,以靜脈產業園為代表的“小而美”項目適應了當地需求。他還表示,“未來我們希望出海美洲、大洋洲等地區,讓更多國家感受到中國技術與運營優勢。”
在出海模式方面,中企也從早期的設備出售發展到如今覆蓋投資、EPC工程總承包、核心設備供應、運營服務的全產業鏈模式。
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的業內人士均表示,當前在海外市場,中企在成本、效率、適應性、產業鏈方面均具有優勢。康恒環境相關負責人表示,與歐美、日本企業相比,中企的優勢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成本低,人工、技術研發、生產線等成本均較低;二是效率高,中國企業雖起步晚,卻擁有更多技術更新迭代空間;三是適應性強,中國技術適應復雜成分垃圾;四是產業鏈齊全,中國垃圾焚燒發電產業鏈,從設備生產加工到項目建設運營都相對成熟。
據三峰環境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中國整體供應鏈的優勢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此外,企業出海也受益于中國領先的排放標準。“比如,在煙氣處理方面,我們掌握了煙氣超低排放技術,重慶三峰御臨垃圾焚燒廠的煙氣排放值僅為歐盟標準的1/10。我們提供的環保排放標準通常優于項目所在地的現行要求。許多海外客戶在實地考察我們的設計、建造和運營標準之后,深刻體會到中國標準的嚴格和技術的先進。”
不過,在出海過程中,標準差異仍是一個無法回避的問題。潘功舉例說,“一些產品出口歐洲可能未滿足歐盟標準,這并非因為技術水平不足,而是歐盟標準體系與我們有差異,導致標準難以‘并軌’。因此我們需要盡快制定對接國際的標準。”
康恒環境相關負責人也表示,“要解決上述問題除了不斷研發先進技術,還要提高中國垃圾焚燒發電的國際影響力。同時,針對行業標準差異大問題,我們應積極主導或參與國際行業標準編制工作,在國際競爭中贏得更多話語權與發展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