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出行的方式也更多,而地鐵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的一種,它不僅僅代表城市的經濟水平和風土人情,更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
曾經,有人針對各個國家的地鐵,做出了不同的評價,那中國的地鐵又是怎樣的呢?
英國:蒸汽時代的貴族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地鐵的國家,從1863年第一條地鐵貝克魯線運行以來,至今已超過一百年的歷史。
只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當年的蒸汽機車早已被電氣列車取代,所以,如今英國的地鐵,即便規模龐大,但乘坐體驗卻十分普通。
倫敦地鐵的站臺上,潮濕的空氣中混雜著陳舊金屬和廉價香水的氣味,泛黃的瓷磚、吱呀作響的閘機、忽明忽暗的熒光燈,無一不在提醒人們,這條世界上最古老的地鐵,正被自己的歷史拖累。
高峰時段,擁擠的車廂里悶熱難耐,沒有空調,只有幾臺老舊的風扇徒勞地攪動著凝滯的空氣。
乘客們沉默地擦著汗,隧道墻壁上的廣告海報隨時會脫落,有時還會看到老鼠從軌道竄過,但乘客不會驚呼,因為在這里,人與鼠的共存早已成為日常。
晚上,地鐵站更顯頹敗,流浪者們蜷縮在通風口旁,裹著臟污的睡袋,酒瓶滾落的聲音在拱頂下回蕩,與遠處列車進站的轟鳴交織。
墻上的涂鴉覆蓋了“Mind the Gap”的標識,而那個曾經優雅的英式提醒,如今只剩嘶啞的電子音在空洞地重復。
印度:臟亂差人設崩塌
提起印度,那就會想到臟亂差,但更多的是,很多人都不相信印度竟然有地鐵。
可事實上,印度早在2002年時就開通了第一條地鐵線,而且他們的地鐵,也打破了傳統的臟亂差印象。
在新德里地鐵站入口處,陽光穿透玻璃穹頂,在光潔的大理石地面上投下幾何光斑,穿制服的清潔工正用消毒水擦拭閘機,金屬表面反射出刺眼的白光。
站臺廣播交替播放著印地語和英語,電子屏上的列車時刻表精確到秒,甚至為了保護女性,還有專門的女性車廂。
不僅如此,車廂內壁貼著反性騷擾海報,緊急報警按鈕旁配有盲文說明,冷氣從頭頂均勻灑下,將室外45度的高溫隔絕在外。
德里大學站出口,自動扶梯載著人流平穩上升。下方,穿橘色背心的工人正在用高壓水槍沖洗站臺縫隙,混著泡沫的污水順著排水槽消失無蹤。
站外廣場上,幾個歐洲游客反復核對著手機里的照片,那些堆滿垃圾的貧民窟影像,與眼前這座獲得國際清潔獎的地鐵系統,究竟哪個才是真實的印度?
日本:精密社畜養成器
日本是亞洲發達國家之一,在地鐵的建設上,自然也領先了不少。
日本人注重禮儀,無論是在馬路上還是在哪里,只要是公共場合,他們都不會大聲說、亂扔垃圾,所以他們的地鐵也非常的干凈整潔。
只是,這種氛圍總是讓人感到無比的壓抑。
東京地鐵站內,西裝革履的上班族如同精密齒輪般嵌入移動的人流,電子時刻表閃爍著精確到秒的到站時間。
站務員戴著白手套,在車門即將關閉的瞬間,熟練地將最后一名乘客推入擁擠的車廂,如同流水線工人完成最后一道工序。
由于日本發生過很多地鐵猥褻事件,所以日本的地鐵也有女性專用車廂,可即便是同行的好姐妹,她們也只會整齊劃一地低頭刷著手機,沒人說話。
在末班車到站后,清潔工們會進入空蕩的車廂,他們用30秒收垃圾、50秒擦扶手、2分鐘拖地板,像給精密儀器做保養的技師。
所以,日本的地鐵堪稱全世界稱贊的"完美"系統,但就是不知道,究竟是日本人馴服了地鐵,還是地鐵馴服了日本人?
中國:重新定義地鐵
我國的首條地鐵是北京地鐵,于1969年竣工、1981年正式對外開放,但到了如今,擁有地鐵的城市已經達到了32個,其中1993年開通的上海地鐵,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線路最長的地鐵。
與其他國家的地鐵比起來,中國的地鐵更高科技,車廂里不僅有信號,還有無線充電板。
車廂連接處的電子屏實時顯示著車速、溫度和5G信號強度,而這一切數據,都同步在每位乘客"乘車碼"的小程序里。
北京西直門換乘站,智能機器人正在為迷路的外國游客規劃路線,它的攝像頭捕捉到對方手機上的外文界面,立即切換成英文應答。
西安地鐵融入了當地的特色,3號線的是"兵馬俑主題專列",車廂里扶手被設計成青銅器紋樣,車窗上的AR特效讓沉睡的陶俑在飛馳中"復活"。
曾有德國博主記錄了西安地鐵的獨特,而他們隨手拍下的細節,在海外獲得了百萬的播放,標題是《在21世紀地鐵里遇見公元前221年》。
但最重要的是,我國不像日本、印度,沒有女性專用車廂,因為在中國,無論男女老少,都是平等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