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山口縣長門市有一片安詳靜謐的墓地,墓地中有一座普通到有些寒酸的墳墓。
若不是因為墓碑上刻有五個漢字:安倍家之墓,任誰也無法想到長眠于此地的,竟然是一位曾擔任過本國首相的人物——安倍晉三。
面對眼前的景象,不禁使人產生疑問。
為何堂堂一國首相的墳墓如此簡單呢?其墓碑上的碑刻又為何要使用中國漢字呢?
這是日本一直以來的規矩?還是單單針對安倍晉三此人呢?
從死亡到入土
眾所周知,安倍晉三在2022年7月8日,正在奈良縣演講時被一顆子彈正中心臟,因失血過多而永遠地停止了呼吸。
雖然行兇者已經歸案,但卻無法用此人的性命換來他的活命。
為何日本會頻頻發生這樣的事件?這是日本人慣用的伎倆。
自明治維新以后,日本就確定了君主立憲,然而,由于各個黨派之間意見不同,往往會采取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
清朝末年,赴日談判的李鴻章就曾被日本激進青年暗殺。
幸好躲得及時,沒有丟掉性命,這一事件在當時的國際引起一片嘩然。
如今,日本又發生了這樣的事情,可見潛伏在這個國家的惡靈并沒有完全被根除,仍舊會時不時跳出來作祟一番。
安倍晉三去世后,按照日本的喪葬禮儀,要為其準備兩場葬禮。
第一場是由其親人舉辦的私人葬禮,第二場則是由國家舉辦的國葬,以示官方對其尊重。
私人葬禮在其遇害四天后舉行,當地時間7月12日,安倍家族的親友團在東京的增上寺舉辦了第一場喪禮。
在寺院舉辦喪禮是日本的傳統,這個傳統始自于公元6世紀左右。
彼時我國正值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說的就是這個時期的場景。
日本與我國一衣帶水,自然受到了佛教文化的影響,慢慢地就形成了葬禮在寺廟舉辦的習慣。
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加上了其他一些禮儀。
私人葬禮結束后,就是火葬,火葬結束后就是入土為安。
可安倍晉三遲遲沒有入土,因為還有一場國葬等著他。
為什么官方遲遲不讓其入土為安呢?
理由是內閣正在核算喪葬所需的各項費用,從遇害日到國葬日,中間竟然隔出了整整八十一天。
不知中間有人故意使壞,還是這些賬目確實難以核算?
身為局外人,無法切實看透內幕,只能依據一些事實作出一些合理的推測。
若是一個公司核算某個項目的開支情況,難道需要兩個多月的時間嗎?細品之下,方知其中暗藏著不為人知的事情。
最后官方敲定的費用是16.6億日元,折合成人民幣約為8193萬元。
9月27日,國葬儀式終于開啟。
在國歌的伴奏下,時任首相的岸田文雄首先致以了沉重的哀悼,致辭細數了這位前首相曾對大和民族作出的具體貢獻。
之后,立法、行政等部門的長官依次鞠躬。
最后,菅義偉以其朋友的名義進行了總結性的發言,接下來就是入土的儀式。
按照安倍家族的習慣,他的骨灰盒被帶回了山口縣長門市的家族墓地。
沒有豪華的裝飾,也沒有豐厚的陪葬品,墓碑就是由一塊普普通通的大理石雕刻而成。
墓碑周邊是一些碎石,唯一鮮艷的就是碑前迎風飄動的花朵。
如此高額的喪葬費用,為何落到死者本人身上卻是這樣一個局面?錢到底跑到哪兒去了?
解釋只有一種:錢跑到某些人的口袋里。
因為墓地的規格,他們對外可以宣稱本國領導人不尚奢華,對內又方便大興貪賄之事。
窺一斑而知全貌,由此可以推斷日本內閣,應該還有許多無法拿到臺面上的事情。
那墓碑上的漢字又是何意?難道是在向我國示好嗎?
漢字的影響
二戰以后,老美與其簽訂了一系列的協議,日本早就成為其在東亞的代言人。
當前,老美最害怕的就是我國的崛起,此時,日本怎么敢和我國穿一條褲子呢?
因此,示好是不可能的,安倍生前的做法也可以充分彰顯這一點。
訪問那些被日本傷害的東亞國家時,偽裝出一臉的歉意,回國后轉身到靖國神社參拜。
這種人怎么可能在死后向我們示好呢?
之所以他在墓碑上使用我國的漢字,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兩者之間存在著深厚的歷史淵源。
南北朝之后,隋文帝楊堅再次統一全國,然而隋朝歷二世而亡。
之后,中華民族便進入了唐朝,一個繁榮開放、文化昌明的時代。
平心而論,日本是一個善于學習的國家。
眼看著大唐繁榮,豈會不產生學習的心態?他們多次派遣使者訪問大唐朝廷,表達了渴望到此地學習的想法。
于是,許多日本人遠渡重洋到彼岸開始了學習的歷程。
唐朝歷史上有著明確的記載,有一位名叫阿倍仲麻呂的青年,十九歲時進入長安,是當時有名的遣唐使(留學生)。
后來為方便在我國生活,專門給自己起了一個中國名字——晁衡。
可見,當時能到中國學習文化,擁有一個中國名字是一件非常時髦的事情。
就像今日很多年輕人都以使用蘋果手機為榮一樣,當時的大唐比今日的美國影響力更大。
因此,當中國漢字大規模進入日本時,原來本地所形成的“神代文字”很快被取代。
“神代文字”原始簡陋,與已經形成書法藝術的漢字相比,好比是糙漢子與盛裝女孩。
行書、楷書、隸書等千變萬化的字體令日本人瞠目結舌。
同樣一個字竟然有這么多種寫法,奇怪的是每一種字體都是那樣漂亮,或飄逸,或端莊,或大氣。
后來,日本明治維新時,中華文化在本國一度處于被貶斥的地位。
畢竟,代表中華文化的大清國正在一步步走向衰亡。
1866年,有著“日本郵便之父”之稱的前島密提議廢除使用漢字。
認為日本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教導孩子們明辨事理,而不應該再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學習繁瑣的漢字。
結果這項提議沒有被通過。
畢竟,漢字在這個國家已經流通了一千多年,自王室到達官貴人,無數人都沉迷于中華的琴棋書畫中。
讓他們摒除自己的愛好,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況且,工作之余習練書法還能修身養性。
當然,還有一個至為重要的原因是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一直拿我中華民族當成其敵人。
他們渴望成為亞洲一帶的老大,首先要打敗的自然是我國。
而要打敗對手,如同《孫子兵法》所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為了了解對手,必須要學會對手的漢字,要比對手更了解他們的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百戰百勝。
指揮甲午中日海戰的日本指揮官東鄉平八郎,曾在戰后接受記者采訪,有人問他:
“為何能夠打敗號稱世界第八的北洋水師?”
他給出了如下回答:“一生俯首拜陽明!”
王陽明,號稱中國最后一個完人,一生做到了立德、立言、立功。
一個日本人用我們的文化打敗了我們,難道不令我們汗顏嗎?
由此可知,漢字已經浸潤到日本的日常文化當中。
官方曾做過一個調查,至今,日本有近半數的人口仍習慣使用漢字。
安倍晉三生活在政治世家,生于二戰后的他肯定也受到了父輩的熏陶,被我國文化深深地吸引。
其生前參加公眾活動時,多次在需要簽名的地方使用漢字書寫自己的名字。
通過以上分析,其去世后在墓碑上使用漢字就是一種家族傳統,而并非有其他的寓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