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防部突然下令封殺所有中國工程師,微軟24小時內緊急響應。五角大樓究竟在怕什么?這場針對中國的技術圍剿,是真安全威脅還是自導自演的鬧劇?德國財長竟公然用"垃圾產品"辱罵中國制造,西方對華焦慮已到如此歇斯底里的地步?
環球網消息,美國防部長赫格塞斯突然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宣布,將啟動為期兩周的“安全審查”,確保中國工程師不參與美軍任何云計算項目。
他聲稱“中國工程師的存在是數字時代的重大威脅”,五角大樓必須“全力防御”。話音剛落,微軟立刻“表忠心”,宣布終止所有中國籍員工參與美軍技術支持的權限,甚至強調已部署“超嚴格保密措施”。
這場配合默契的“技術排華”行動,表面看是國家安全問題,實則美政府的“恐華癥”發作了,他們一邊離不開中國技術,一邊又做不到超越中國,所以只能選擇用最低級的手段,“潑臟水”來妖魔化中國。
至于這次,其實是因為有美媒爆料,過去十年間,微軟一直讓中國團隊維護五角大樓的機密系統。盡管微軟辯稱有“數字護衛”系統監控外籍工程師,但報道質疑這套外包的安全機制形同虛設,根本無法識別潛在風險。
消息一出,美國國會立刻炸鍋,共和黨議員連夜寫信要求徹查,逼得赫格塞斯火速“割席”。
但若真存在安全風險,為何十年間無人質疑?而且,微軟的“數字護衛”系統本就是美國自己設計的監管方案,如今卻反咬其“技術不足”,等于承認本國安全體系存在漏洞。
很明顯,五角大樓此前對這些合作心知肚明,如今被媒體曝光才慌忙“補鍋”,這種“出事前裝聾作啞、出事后上綱上線”的套路,和美國此前禁用中國無人機卻偷偷采購的丑聞如出一轍。
其實美國對華技術依賴早已到了無法分割的地步,以云計算為例,全球前三大云服務商中,中國企業占據關鍵專利超過三成,而美軍大部分的非機密數據處理依賴商業云平臺。
微軟之所以長期聘用中國工程師,正是因為其在算法優化和漏洞修復上的不可替代性。如今一刀切封殺,五角大樓的系統運維效率可能直接倒退。
更荒唐的是,美國指責中國"網絡入侵",自身卻是頭號黑客帝國。從“棱鏡門”監聽盟友到“酸狐貍”攻擊中國關鍵設施,CIA的網攻武器庫規模遠超任何國家。
這種“賊喊捉賊”的把戲美政府真是屢試不爽。
當美國忙著"技術排華"時,歐洲對華的焦慮同樣演變成歇斯底里。在近期G20財長會議上,德國財長竟在會議上公然用“垃圾產品”形容中國制造,揚言要聯合G7“重建去中國化供應鏈”。
德國財長的粗鄙言論與美防長的火速“割席”有異曲同工之妙,要知道德國汽車業對中國稀土材料的依存度高達90%,這種結構性缺陷在新能源轉型中愈發凸顯。
所以說,德財長所謂"產能過剩"的指控,不過是政客們在用污名化替代競爭。就像19世紀英國砸毀印度紡織機保護本土產業,今天西方正用行政命令扼殺中國技術。
不同的是,全球產業鏈早已深度交融,強推“脫鉤”只會反噬自身。
中方對此早已言明,中國制造業優勢源于技術創新與完整產業鏈,某些國家的焦慮本質上是競爭力不足的表現。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次會議罕見邀請了非G7成員的韓國和澳大利亞參與,看來G7集團這是打算構建更廣泛的反華供應鏈聯盟。不過這種拉幫結派的行為,恰恰說明了G7在全球南方的影響力正被中俄伙伴關系快速稀釋。
在貿易保護主義的叫囂聲中,美歐關稅戰陰云卻讓"反華同盟"顯得外強中干。據路透社報道,盡管美國財長貝森特缺席G20實體會議,但其在G7視頻連線中仍面臨歐洲盟友的集體施壓。
德國央行行長納格爾的警告尤為尖銳,他直言美國擬對歐盟征收的30%關稅將扼殺歐洲經濟復蘇,這種"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做法讓跨大西洋聯盟裂痕必現。
回頭來看,這次G7對中國"經濟影響力"的圍剿,本質上反映了西方主導秩序的松動。當美國揮舞關稅大棒無差別打擊盟友時,其主導的反華陣營注定根基松動,當歐洲將中國電動車視作威脅卻依賴中國電池技術時,其產業政策已陷入邏輯死循環。
反觀中國與非洲貿易額在疫情期間逆勢增長11%、俄羅斯能源外交在歐亞大陸持續突破。還是那句話,當前全球經濟的真正風險不是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而是某些國家為轉移國內矛盾制造的虛假敵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