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無意間刷到了一位博主發的視頻:
講地鐵里一家子的事兒。
車快靠站了,站臺上的媽媽,聲音挺輕快地喊:“小虎,該下啦!”
結果呢,車廂里那爺倆,估計是聊得正歡還是發呆呢,壓根沒聽見。
門,哐當就關上了。
地鐵門關上后,媽媽沒有發火,而是摸出手機,給還在車上的爸爸打了個語音,挺平靜地又說了一遍:“喂,下錯站了,龍翔橋這站,你們坐過了。”
爸爸那邊接了電話,也沒急赤白臉,就“哦”了一聲,說:“哎呀,我記岔了,以為是鳳起路呢。行,下站我們換車回來。”
然后拉著兒子的小手,下一站麻溜下車了,去對面等車。
下車那會兒,爸爸還拍了拍兒子:“小事兒,就多等三分鐘唄,眨眨眼就過去了。”
就這么個小事兒,拍視頻那哥們兒說,給他整得挺感慨。
為啥?從頭到尾,這一家子,沒一個人跳腳,沒一個人嚷嚷。
那博主自個兒心里琢磨,要是擱他家碰上這事兒,他爹媽那會兒,指不定得急成啥樣,臉都得憋紅了,嘴里肯定噼里啪啦地數落開了。
想想也是,好多爹媽都這樣吧。
事兒一來,火燒眉毛似的,脾氣蹭就上來了,比誰都著急。
可你急吼吼的,除了把孩子嚇得夠嗆,心里七上八下,還能有啥用?
那事兒它不還是發生了嘛,也改變不了啥。
倒不如學學地鐵那一家子,跟自己、也跟孩子念叨一句:事已至此。
慢慢地,你會覺著自己沒那么緊巴巴的了,像根老繃著的弦松開了點。
孩子呢,在這種感覺里泡著,好像更容易找到點開心,覺得安全,有點勁兒去對付那些讓人煩心的事兒。
事已至此,少說兩句
心理學上有個詞,叫做“超限效應”。
指的是因為刺激過多、過強和作用時間過久而引起極度不耐煩或反抗的心理現象。
所以,很多時候,父母的批評越多,孩子的表現越差。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曾在節目中提到過一個案例:
有個孩子高考,638分!多厲害啊,可離北大線差了點。
爹媽不滿意了,指著孩子鼻子就罵開了:
“早跟你說仔細點仔細點!非不聽!這下好了,北大飛了!我們的話當耳旁風?”
就這么天天說天天罵,結果呢?沒到一個禮拜,孩子扛不住了,患上了精神分裂。
其實想想,小孩學走路哪有不摔跤的?
但事已至此,如何面對犯錯的孩子,考驗的卻是父母的智慧。
有的爹媽,那話跟刀子似的,嗖嗖往外飛,孩子聽了,只能縮成一團,像個小刺猬,覺得自己真沒用。
有的呢,就蹲下來,扶一把,說句“沒事兒”,讓孩子知道摔了也能爬起來,下次小心點就行。
就像《小王子》中寫的:
- “世界上最有征服力的武器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跌入谷底,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
網上有個叫可可的網友講過他打架被請家長,他爸大老遠從外地趕過來,沒罵他,就說:
“嘿,要不是你打架,我還沒機會來北京呢。你好好接受教育,我正好明兒逛逛頤和園去。”
就這一句,可可記到現在,再沒犯過渾。
上海家庭教育研究會的跟蹤調查更發現,家里大人能管住嘴少說難聽的,孩子長大了,遇到麻煩事更能扛,比一般家庭的孩子高出 47%。
孩子錯了,要的不是刀光劍影,是點暖和的光。
當父母用理解代替訓斥,用寬慰代替嘮叨,孩子便能在松弛的家庭氛圍中,學會樂觀和豁達,遇事從容應對。
事已至此,先吃飯吧
繪本畫家蔡皋曾在做客《十三邀》時感慨:
- “很多父母把晚餐吃成了批斗會。”
這一點,我自己就深有體會。
小時候一上飯桌,那哪是吃飯啊,簡直是審判大會。
“考這點分?心思放哪了?”“老師說你不愛發言,這性格得改!”“瞧瞧人家小紅!”……
聽著聽著,飯都不香了,肚子也不舒服,一聽他們開口就煩。
很多爹媽就愛在飯桌上“上課”,覺得這時間不能浪費。
結果飯沒吃好,感情也傷了。
香港首位女特首林鄭月娥就曾在采訪時說:
“我兩個孩子小時候,從來沒有請過一個工人,煮飯都是我親自做,我覺得這個很重要,要讓孩子感覺到媽媽是在照顧他。”
所以,無論工作有多忙,她都幾乎不會缺席兩個孩子的一日三餐。
在餐桌上,她會說說自己最近的工作和生活,孩子也會和她聊聊學校的生活。
通過餐桌,林鄭月娥和孩子了解了彼此的近況,并因此更加理解對方。
后來,她的長子林節思曾在采訪中回憶說:“媽媽做的飯菜很簡單,但是因為有媽媽陪著,吃著就香。”
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有一項基于2.5萬名11-15歲少兒的研究顯示:
- “小孩子與家人一起吃飯更容易養成自信、樂于助人的品格和穩定的情緒。”
因為一起吃飯可以讓孩子與家人交談并分享內心體驗,減少焦慮和孤獨感。一起吃飯的時間越多,積極影響就越明顯。”
其實,跟孩子講道理的時間很多,并不差一頓飯的時間。
如果餐桌上只剩冷冰冰的說教,自然滿足不了孩子對情感鏈接的訴求,也養不出有幸福感的孩子。
相反,好好吃飯,和孩子聊聊學校的趣事、班里的朋友,孩子才能獲得真正的滋養。
事已至此,情緒置后
看過一個視頻:
有一家燒烤店,高峰時段店里正忙,老板的兒子,也就十二三歲吧,幫忙端菜,一不留神,啪!一盤菜扣地上了。
老板正忙著呢,沒發火,就趕緊教孩子:“快去跟客人道歉,拿兩瓶啤酒送過去,說咱送的,讓叔叔阿姨再等等,實在不好意思了。”
孩子就照做了,道歉、送酒、打掃,重新上菜。
事兒已經出了,發火是本能,能把事兒平了才算本事。
心理咨詢師葉月幽曾分享過一個自己帶娃旅行的故事:
開車一百多公里到了地方,老大突然說泳鏡忘帶了!
她心里那個火啊,蹭就上來了:“我特意把游泳眼鏡放到門口,還特意提醒你那么多次,你居然還忘,你有沒有一點責任心啊?沒帶活該,誰讓你自己不記得,那你就自己承擔后果吧。”
話還沒罵出口呢,小兒子就求她:“媽,給哥哥買個吧,館里就有賣的,沒有泳鏡哥哥就不好玩了。”
她想給老大個教訓,沒買,讓倆孩子輪流用一個泳鏡。
老大悶悶不樂,她看著更來氣:“花這么多錢帶你們玩,還不高興?白眼狼!”
轉頭一看泳鏡標價68,火更大了,那句“出來玩就是浪費錢”差點脫口而出
——跟她媽以前常說的話一模一樣。
好在她突然剎住了車,心想:開這么遠,花近千塊,為幾十塊的泳鏡毀了心情多不值?立馬就給老大買了。
結果倆孩子玩得特別開心。
她也慶幸,沒讓那點情緒毀了一趟旅行。
帶孩子哪能沒麻煩,光顧著生氣,小麻煩準變大麻煩。
聰明的爹媽,遇事不是先炸毛,是帶著孩子想辦法解決。
他們心大,容得下錯,不在小事上死磕。
孩子跟著學,也就能沉住氣,慢慢把事兒理順了。
我十分贊同心理學家阿爾伯特·埃利斯的一段話:
- “人們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煩意亂,而是被他們對這些事件的看法和觀念搞得心煩意亂,人們帶著這些想法,就會產生不健康的負面情緒,如暴怒、焦慮和生氣。”
養孩子這條路吧,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坑坑洼洼少不了。
有時候,我們覺得是那些事兒本身讓人難受,其實呢,難受勁兒多半是自己心里那點擰巴勁兒給鬧的。
有的家為啥看著就舒服?可能就是人家心里那根弦,松緊剛好。
學著點“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心態,讓事兒該咋地咋地,日子好像也就順溜了。
從今天起,跟自己說,孩子帶來的問題,甭管好的壞的,都是來讓我這當爹媽的更豐富點兒的,如果暫時事與愿違,那一定是另有安排。
我們是百恩,要是覺得孩子最近心里頭不太對勁,或者你自己也愁得慌,別自己憋著,隨時可以給我發個私信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