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嬋今年夏天的處境,說實話有點魔幻,剛滿16歲的跳水天才,前腳還在奧運會上驚天一跳刷屏網絡,后腳就因為腳踝舊傷退出全國冠軍賽和世錦賽,消息一出,網上立馬炸了鍋,果園里那張老家的合影剛放出來,評論區就已經有人各種陰陽怪氣,說什么“天才被發育打敗“16歲就回鄉養老,更有甚者,盯著她圓潤了點的臉蛋就開始下結論,仿佛運動員胖幾斤就和職業生涯畫等號,問題來了,真有這么簡單嗎
外界對全紅嬋的“退賽解讀,明顯帶點想當然的味道,很多人只盯著她沒出現在賽場,卻忽略了運動員恢復期的殘酷現實,懂行的都知道,跳水這活兒,腳踝是“生命線,10米臺下來,入水那一下的沖擊力有多大?比自個兒體重還得翻倍,腳踝要是有傷,別說比賽,平時訓練都得小心翼翼,不少老跳水人都見過,哪怕是輕微的積液、慢性炎癥,沒處理好立馬復發,連走路都費勁,全紅嬋這次選擇休息,根本不是所謂“擺爛,而是身體直接亮了紅燈
其實,她的康復流程比想象中還要細致,廣東省隊和國家隊一起上手,專門給她定制了“三階康復計劃,先是高壓氧艙壓炎癥,再配物理治療師按摩、拉伸,連鞋都是定制護踝,每天康復艙里泡幾十分鐘,外加專門的力量訓練和動作重建,這些細節,外界很少有人關注,反倒是一張釣魚、曬太陽的照片被無限放大,成了“放飛自我的證據,真要說擺爛,這陣仗可一點都不像
至于體重和身形的變化,更是被無限解讀,半年身高躥到1米6,體重漲到48公斤,難道真是“發育打敗天才?說實話,運動員的體重變化,外行人看著嚇人,懂的人都知道根本不是“多吃幾口就能控制,尤其跳水講究空中翻騰、控制半徑,身高體重變化帶來的不適應,是每個天才都要過的坎,頂級運動員想突破這關,靠的不是少吃多練,而是和身體重新和解,重新找默契
全紅嬋的訓練視頻其實已經給出答案,陳艾森帶著練核心、綁彈力帶做舉腿,累到笑出聲,還能自我調侃,和師兄比拼完直接癱坐地上,廣東妹子的爽朗勁和賽場上那個冷靜的全能少女奇妙重疊,這種訓練節奏不是“瞎練,而是專業康復里的剛需,教練團隊用3D動作捕捉技術一幀幀分析,207C這個招牌動作,天天反復調整空中姿態、入水角度,找最細微的差別,目標就是讓肌肉重新記住“對的感覺,說白了,比起單純體能儲備,這才是天才回歸的門檻
要說外界最擔心的,還是她能不能回到巔峰,不少人刷著“全紅嬋時代要落幕了的新聞,甚至拿她和過往“傷仲永式的天才對比,仿佛天賦就是個定時炸彈,可現實是,傷病和巔峰之間,隔著的不是天賦的盡頭,而是康復和重建的耐心,這次廣東隊和國家隊的康復流程,基本已經把能做的細節全做了,連鞋帶都不敢松懈,日常走路都要防崴腳,訓練場上不追高難度,先把基礎動作一遍遍找回,教練團隊不止一次說過,真正的對手不是流言,而是身體和傷病
現在全紅嬋的訓練進度,業內傳聞已經恢復到八成,剩下兩成其實最難,畢竟跳水這種項目,入水角度、水花控制,差一度分數就能拉開檔次,每天水中重建、低強度核心、腰腹專項,累了趴岸邊還能比個OK手勢,這種狀態,外界看著像“慢慢來,實際是一步一腳印,和自己死磕到底
說到底,全紅嬋這波退賽,既是無奈之舉,也是職業運動員的必經之路,武漢站是因為腳踝積液,連鞋都穿不上,新加坡又是舊傷復發,硬頂上去只會傷得更重,想要重返賽場,不跨過“康復這道坎純屬空談,國家隊已經給她規劃好復出節奏,8月國家隊合練,9月內部測試,11月大灣區全運會,甚至和隊友練俊杰約好“全運會再見,每一步都在按部就班推進,不存在什么“退役潮一說
更長遠的目標已經指向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教練陳若琳和領隊周繼紅都公開表態,全紅嬋只要系統訓練,完全有希望重回巔峰,天賦加韌勁,這兩樣她都沒少,全紅嬋最難得的不是“橫空出世,而是摔倒了還能一遍遍爬起來,這才是天才的底色
網上爭議、輿論風口、鍵盤俠的冷嘲熱諷,歸根結底都只是背景音,真正決定全紅嬋命運的,還是她和傷病之間的拉鋸,等她下次站上10米臺,恐怕不會再是那個“橫空出世的天才少女,但一定會是更強大、更自如的全紅嬋,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等她再次縱身一躍,把所有質疑都“跳進水里,這場回歸,誰也別太早下結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