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據媒體報道,在不少嬰幼兒用品銷售平臺上,一些商家宣稱學步鞋、機能鞋等兒童鞋類產品有“預防扁平足”“改善走路姿勢”等功能,甚至為其貼上“醫學干預”的標簽。對于缺乏專業判斷的家長來說,這些說法可能誤導其對嬰幼兒健康發育的認知。
嬰幼兒在學步階段足弓尚未形成、步態不穩,是生理發育的正常過程,無需特殊干預。目前,并無權威醫學證據表明學步鞋能夠有效矯正步態、促進足弓發育。相反,有專業意見指出,結構過硬、支撐過強的鞋類產品可能妨礙足部肌肉、韌帶和骨骼的自然發育。不過,專業的醫學聲音往往難以第一時間觸達消費者,反倒是商家打著科普幌子的“花式營銷”先一步抓住家長們的注意力。
這一現象在時下愈演愈烈。近年來,功能化兒童飲用水、“嬰兒專研”護膚品等商品層出不窮。商家營銷時往往用醫學語言進行推廣,但缺乏醫學證據;打出健康口號,卻服務于商業轉化。這類營銷在一定程度上把家長對孩子健康的關注轉化為對“功能性產品”的依賴,引發不必要的育兒焦慮。
此類現象也暴露出另一個問題——專業、權威聲音的缺位。在健康信息傳播高度依賴社交平臺、搜索引擎和電商推薦的當下,專業機構如果不主動發聲,很容易讓假科普、真營銷鉆了空子。專業科普不能總是事后補位,而是應該成為育兒生活中可信、可用的“第一建議”。
行業監管也應及時跟進。盡管學步鞋屬于兒童用品范疇,但當其宣傳涉及“預防”“矯正”“改善骨骼”等術語時,已觸及廣告法和醫療器械管理的邊界。對含有醫療暗示的產品宣傳,相關部門應加強審核、警示和干預。平臺也應負起責任,不能讓“銷量”“流量”遮蔽潛在風險。
在數字傳播環境中,醫學不僅要治病救人,更要積極進行健康科普、引導行為、澄清誤區,這涉及健康素養水平的提升、公共信任的建立和科學精神的維護。醫療機構、學術團體、監管部門與傳播平臺應協同發力,拓寬科學知識的傳播之路,讓權威知識“走”到消費者身邊、進入萬千家庭。
直面健康熱點
分享真知灼見
文 :孫藝(媒體人)
編輯: 李詩堯
校對:楊真宇
審核:秦明睿 徐秉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