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干部素質提升年”工作要求,發揮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提升黨員教育工作質效,中共武漢市委組織部于本月起在武漢發布持續推出《引領》專題欄目,從不同角度展示我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和優秀黨員模范,在推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中弘揚先鋒精神、彰顯先鋒本色、發揮先鋒作用的感人事跡、優秀品質和突出貢獻。
欄目今年聚焦“黨建引領鑄魂育人”和“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兩大主題,首期由市委組織部、市教育局聯合推出武漢市江夏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王桂梅和全體黨員教師的故事。
華坪有個張桂梅,武漢有個王桂梅。同為女性,同為校長,不同的使命,相通的精神。同為桂梅的你們,一個為女學生們蟾宮折桂而耗盡畢生,另一個則為了特殊學生們“一個都不能少”的承諾,從19歲的青澀,至今仍在踏雪尋梅。
給這群特殊孩子們“兜底”,不僅是武漢市江夏區特殊教育學校的使命,也成了王桂梅這30年特教生涯中的全部課題。2016年她率先在武漢市探索開展反向普特融合教育,同時開設特教班、普通班和混合班。她說:“就是要讓特殊孩子和正常孩子一起學習生活,一起成長。”為了將特教課程與普教課程進行更好地融合,江夏特校組織開展了12門融合課程,成立了刺繡、陶藝、種植等10個校園社團,舉辦普特融合的體育運動會,讓孩子們自然融合在一起。當他們手牽手、一起學習、一起玩耍的時候,在這一刻純真和善良便具象化了。
王桂梅說:“‘普特融合’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沒有太多的經驗,從安全角度考慮,學校將普校生和特校生安置在不同的樓層,每一個樓層轉角處裝著玻璃門,還掛著一把大鎖。后來是學校老師偶然發現樓上樓下的小朋友隔著門縫分享美食,這個舉動讓我們看到了真正融合的希望和意義。所以我作出了大膽的決定——拆除大鎖,打開玻璃門!”
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普特融合”教育不僅使殘障兒童融入普通校園生活,讓他們感到自己是被當作正常人一樣看待,同時也讓普通兒童了解殘障兒童的需要,和他們建立同伴關系,懂得尊重殘疾人,關愛殘疾人。如今313名學生中99名普通生與特教生共學共舞,自閉癥孩子在戲劇社學會跟隨節奏,畢業生那句“我來自特校”成為最動人的身份宣言。
1995年,從武漢第一師范學校畢業后,王桂梅堅定地放棄了一所條件更好的學校,和另外6位同學一起回到江夏,走上了特殊教育事業這條不凡之路。面對江夏區特校師資近乎空白的困境,滿懷“為愛而生”初心的她,帶著對特教事業熱愛的信仰,多次放棄調離機會,這一扎根便是30年。
王桂梅回憶:記得老校長曾說過,普教多一個老師無所謂,特教缺一個就少一個支撐,這句話至今仍然回響在我的耳畔。“所以別人說我是‘為愛而生’,其實我覺得不準確,我覺得我是‘為特教而生’。我始終認為,我們是這些孩子享有平等教育權利的‘最后防線’——若這個防線連我們都不守,有些家庭就真沒希望了。”
在市委市政府重視支持下,武漢市教育局對全市特殊教育工作統籌推進,江夏區教育局破題攻堅,全區首座無障礙新校區在江夏特殊教育學校拔地而起。那道斜坡托起的不僅是這些特殊孩子們的希望,也見證著國家對特教事業最真摯的尊重。
政府1200萬專項資金投建江夏特校現代化教室,5名985碩士加入教師隊伍,特殊學生在特奧聯誼活動中斬獲6金、6銀、8銅,1500余名學生融入社會。這些珍貴的數字,最終化為“生命照亮生命”的每一個瞬間。
學校青年教師嚴琪琪被王校長的精神感染,“她教會我們尋找行為背后的原因。比如當孩子突然發出尖叫時,我們不是先去制止,而是先關閉刺耳的廣播。”
校黨支部副書記魯元蘭說,她用自己的樂觀和堅韌感染著教師團隊,用鼓勵和陪伴,幫助大家重新建立自信。
“梅老師說每片花瓣都有自己的春天!”“以前總摔跤……現在能抓著欄桿走十步!梅老師說,慢慢來……”“梅老師說我也能當藝術家!”……特教學生發自肺腑的一句句動人講述,是對王桂梅和全體教師的最美贊揚。
江夏區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
讓每個生命閃閃發光
披荊斬棘、砥礪奮進,江夏區特殊教育學校黨支部,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全體23名黨員教師,始終秉持教育為民的初心使命,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用滿腔熱忱和無私奉獻,為融合教育點亮一盞燈,讓每個生命都閃閃發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