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觀測云的國家之一,早在公元前1217年,便有“東云自南,雨”的記載。古人在從事生產勞動的過程中,經過長期觀察,逐漸掌握了天氣演變規律,積累了豐富的天氣預測經驗。
2
《詩經》中有“上天同云,雨雪雰雰”的記載?!秴问洗呵铩穭t更為詳細,有“山云草莽,水云魚鱗,旱云煙火,雨云水波”的記述,說明當時的人們已經開始對云進行分類研究。
3
東漢時期,王充在《論衡》中寫道:“云霧,雨之征也。”《晉書·天文志》中有:“云甚潤而厚,大雨必暴至。”《管窺輯要》中則記述了“黑云氣如牛彘者,有暴雨。黑云氣如浮船者,雨。黑氣如群羊奔走,五日內有雨”的論斷,可見,當時我國的氣象觀測已經具備了簡單的預判功能。
4
唐朝時,黃子發撰寫的《相雨書》是我國最早根據物象、天氣征兆預測未來天氣變化的專輯,內容包括氣候、觀云等9篇,共計169條,其在《觀云篇》里有“云若魚鱗,次日風最大”的記載。這一論述也有氣象學的支持,即這種細魚鱗狀云塊組成的云層為卷積云,一般是強烈天氣的征兆。
5
宋朝時,民間已將云的動向與天氣變化掛鉤??灼街僭凇墩勗贰分杏小霸葡蚰希晏短叮辉葡虮?,老鸛尋河哭;云向西,雨沒犁;云向東,塵埃沒老翁”的說法。元代出現了許多與云相關的氣象諺語,婁元禮著述的《田家五行》中包含了“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等條。
6
明代出現了對應某種天氣更為詳細生動描述云天變化的圖集,其中,茅元儀的《武備志》中有云圖51幅,手抄本《白猿獻三光圖》附有云圖132幅。
7
近代氣象界的先驅者們十分重視云天研究。1924年中國氣象學會在青島成立,隨后,竺可楨首先闡述了我國暖鋒云系特點。但直到新中國成立,我國的云天研究的發展都相對緩慢。
8
新中國成立后,全國各地氣象臺站廣泛開展了云天觀測,在云與天氣的分析研究方面有了很大進展。目前,我國已建成由9顆風云衛星、546部天氣雷達、7萬余個地面氣象觀測站組成的世界上規模最大的綜合氣象觀測系統。
9
如今我國數值預報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暴雨預警信號準確率達到93%,能提前3至7天預報區域性暴雨、高溫、寒潮過程。研制了全球10公里分辨率、逐小時三維大氣實況產品。國家級智能網格天氣預報系統空間分辨率5公里,24小時內預報實現逐小時更新。
來源:解放日報,光明日報 漫畫:楊仕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