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注:我們會不定期挑選 Matrix 的優質文章,展示來自用戶的最真實的體驗和觀點。 文章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少數派僅對標題和排版略作修改。
梅雨后的熱浪持續炙烤著江浙滬,升溫也越來越明顯。這樣的盛夏艷陽天總讓人開始向往藍色大海、潔凈的沙灘和碧藍如洗的天空。可惜長三角一帶的海岸線并不能滿足這些選項。
身未動心已遠,再次回顧五月底的瀨戶內海之旅,一張張照片吉光片羽掠過眼前,耳邊也響起海上渡船破浪伴隨著悠悠汽笛聲。盡管停留不久領略尚淺,在瀨戶內海懷抱里穿梭的那幾天,卻像給自己放了一場悠長假期。
如果去到瀨戶內海,能不能聽見濤聲?
高松:海山小城
上海浦東機場出發至香川縣高松機場,全程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航班價格也非常美麗,淡季出發 300 到 400 人民幣就能搞定。在 2020 年前,上海很多公司團建熱衷選擇關西跟瀨戶內海地區,據說那時團票價格還能做到更低。如今時過境遷,眼見是趕不上過期羊毛了。
高松首印象:天還蠻藍的
好在高松作為第一次日本旅行的起點并沒有叫人失望。飛機落地通過海關,機場自動門打開就是一派整潔清新的海濱小城氣象。商店街從奢侈品到快餐一應俱全,居酒屋中笑語喧嘯碰杯清脆;矗立日式傳統建筑的公園種植著松樹與楓香,更有不遠處碼頭邊寧靜如波的瀨戶內海,山水交映靜靜地守護著這座慢節奏的城市。
典型的日式小城 像走進某部日劇場景
高松城跡玉藻公園
高松城跡主建筑
從公園逛一圈出門,只需要步行 1 公里,走慢點 10 分鐘就能到達高松港。海風撲面而來,帶著咸澀的氣息鉆進毛孔,一下就覺得涼快不少。高松的海面上渡輪來往不絕,碼頭邊已有垂釣的業余漁夫甩竿。
地陪介紹中提到瀨戶內海在上世紀 50、60 年代因為工業污染其實非常臟,那時候近海的漁物甚至根本都不能吃。很難想象眼前這藍色畫卷般的海水居然有這樣不堪歷史。地陪又話鋒一轉道,經濟發展后當地終于重視起環境問題下開始大力氣整治,為此遷走了許多重工企業并限制當地工廠排放污水。
路邊仍然有許多工業建筑似乎也驗證了她的說法。沿著海岸往城區一直走,就能見到不少工廠遺留,如今都改建成特色咖啡館和手工藝品店,曬在懶洋洋日光里,敞開門讓游客盡情駐足觀看。
海邊工廠的白色建筑
海邊停車場
昔日大工廠如今變成文創基地
商家收集顧客喝剩的啤酒瓶做成裝飾
豐島:海天一心
從豐島美術館俯瞰瀨戶內海
從高松港口坐快船,選擇家浦港到達豐島。這個不起眼小島據官方說法,鳥瞰圖恰似一顆心臟,這或許就是那座著名的心跳聲博物館選擇在這里落址安家的原因?
不過,說豐島是瀨戶內海的小心臟之一也是很有道理的,藍天碧水帶來的靈氣都在島嶼交匯,滋養著這座離島上的萬物生靈:除了旅游業,豐島的經濟支柱居然還包括農業和畜牧業。比如山茶因其能榨取名產級別高檔食用油,成為島嶼上非常重要的經濟作物。難怪在路邊零星也見到幾朵開得將殘的紅色山茶花。
看起來不錯對吧?空氣里充滿糞肥味
如果非建筑學資深愛好者,建議可以不用特地造訪地標建筑豐島美術館。島上公共交通約等于無,通行要靠騎出租的自行車環島一圈。美術館還在山坡最高處,放落自行車后還要爬好漢坡,頂著夏天的陽光也是夠考驗體能耐力的。喜歡拍照打卡的更要失望,因為豐島美術館內部禁止拍攝。
海邊騎行休息
當然美術館外面還是可以拍的啦
美術館看起來像顆草地上的水滴,也有人說像一枚「大地之卵」。設計理念中暗含這個建筑是一處神圣之所,意在讓休耕的梯田和居民一起休養生息。它里面沒有一根柱子,拜訪者可以從天花板上的大開孔直接感受風、空氣跟光。既然來都來了,哪有不進門的道理?親身體驗后還是很震撼的,大家進到里面后都自覺找個地方躺平以手掌作枕,仰望開孔外頭的藍天里朵朵白云緩慢掠過。
從美術館出來逛完心臟音博物館,出門上山坡沿著神社臺階而下,沿路經過山腳的村莊略顯荒蕪。晌午剛過不久,路邊沒有人,蟬鳴聲在寧靜中甚至有點壓抑。從村口慢慢走出一個老婆婆,低腰彎背專心推著她的助力車,身邊只跟著一只大橘貓,它見到陌生人立刻弓背豎毛兇狠地哈氣起來,仍繞在老婆婆腳邊依依不舍,最終還是鉆進草叢三步一回頭獨自往家去了。想來是不習慣見到生人。在這異國的午后,見到這么一對吉卜力電影般的角色,又是剛路過神社,簡直懷疑闖進了什么異世界副本。
非常護主的大橘貓
老婆婆輕車熟路鉆進路邊一家雜貨鋪,木推門帶著風鈴清脆響動,接待她的店主同樣差不多高齡。聽著她們寒暄問好的聲響,場景終于從神隱切換回了日式治愈鄉土劇。同時恍然意識到日本的高齡化現實遠遠不止是書上輕描淡寫的一句話。這個老婆婆旁若無人穿梭在寂靜的村子里,身邊陪伴她的只有一只大橘貓。安全嗎?她的家人呢?去哪里了?
直島:藝術與日常交錯
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建筑系列包攬了大部分直島標志地標建筑:地中美術館、直島當代美術館、李禹煥美術館。另外還有草間彌生的「大南瓜」和藤本壯介的「直島之亭」裝置藝術項目。他們三位的作品,只要游客上島都會有意無意去拜訪。因為后兩位藝術家的裝置就直接坐落在碼頭上,登島的第一眼就能馬上看到。
草間彌生 「南瓜」
藤本壯介的「直島之亭」
地中美術館同樣不允許館內拍照,但盡管如此,仍然吸引大批游客造訪,因為館藏珍品有莫奈的《睡蓮》真跡之一。在安藤忠雄的標志性清水混凝土風格加持下,這座美術館像座懸浮的海上方舟,尤其是在館內咖啡店眺望臺俯瞰藍色大海時,蒼茫遼闊之氣一下就讓排隊人擠人的怨念豁然開朗。
美術館入場口,進入后就禁止拍攝了
直島的面積比豐島更大,常住人口也更多。它并不是高高在上的藝術離島,而是把藝術和日常融合起來。離開博物館走進居民區,傳統日式建筑與現代便利店交相輝映;社區小公園里的樹蔭下,年輕媽媽眼帶微笑,邊和朋友聊天邊遠遠朝孩子揮手;騎自行車繞過水邊的鳥居跟郵筒,又看到一個小山坡上的迷你神社。傳統與現代、先鋒和古典結合得毫不突兀。
神社入口處
一片清幽
瀨戶內海:日光風浪 愛的呼喚
瀨戶內海幾乎等于日本的地中海,關起門來就當做了后花園大湖。但它確確實實是海,盡管四面山丘環繞著藍色的海水,無風時靜謐得像一匹絲綢,當渡輪來往穿梭時才讓它起來些雪白的快樂漣漪。散落在蔚藍色海面上的島嶼,大大小小趴在那,像一群溫順的海龜隨時要縮進殼里去。
搭渡輪幾乎是唯一往返沿岸跟離島之間的交通方式。坐在甲板上感受海風吹拂,耳邊引擎嗡鳴作響,再走到欄桿處去看船身劈開雪白的浪花,說說笑笑間下一個目的地就這樣漂浮著抵達了。海上航行時堤岸、防波壩,再到遠山淡影,疊起來像一重重能劇舞臺上的屏風,不斷在渡輪轟鳴里延伸轉換。
地中博物館看臺眺望瀨戶內海
直島美術館俯瞰大海
豐島美術館前眺望瀨戶內海
渡輪上旗幟在風中獵獵的聲響啪嗒啪嗒的,風吹得心和頭發一樣都亂得愉悅。搭船往返的幾天里,早上能看到海水倒映天空從青玉色慢慢轉成三文魚的漸變色;中午的日光刺眼,照到水面上融化了金子,全是大大小小的圓點在視網膜上跳躍;到了傍晚返航,巴不得船開得再慢一點,海水就像鍋孔雀藍的綢緞,無數橙紅的圓點隨波浪起舞毫不刺眼,背后的大小離島在夜霧面紗里偶爾露出一星燈光。
近距離拍到的海水
所有的離別都是為了重逢,所有的航行終將靠岸。
瀨戶內海,愛的呼喚。
https://sspai.com/post/100669?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揪惹個咪
責編:Lotta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