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海尖扎縣尖巴昂村,一棵300余年的老榆樹身上掛滿哈達。村民說,這不是祈求樹靈庇佑,而是以圣潔的哈達寄托祝福,守護古樹長青——如同他們默默守護這座國家級傳統村落的信念。
7月24日,“活力中國調研行”采訪團走進了黃南藏族自治州尖扎縣昂拉鄉尖巴昂村,午后陽光傾瀉在夯土砌成的老墻上,斑駁的光影掠過300多年風霜的痕跡,空氣中飄散著青稞與泥土的氣息。
尖扎縣位于青海省東南部,是一個以藏族為主,漢、回、滿、土、蒙古、撒拉等多民族聚居區。農牧業資源、文化旅游資源、水域資源、水電資源等自然資源和南宗寺、古日寺、賽康寺等宗教文化豐富,讓這里成為國家級黃河走廊最美風景區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民族傳統射箭運動之鄉”。
近年來,發展鄉村旅游宛如一股春風,吹進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廣袤田野,成為推動這兩項事業的重要力量。在這片充滿希望與活力的土地上,尖扎縣憑借著對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與巧妙融合,硬是在鄉村旅游的版圖上,闖出了一條閃耀著尖扎獨特光芒的發展新路。坎布拉,似一幅雄渾壯闊的山水畫卷;五彩神箭,如一首靈動飄逸的民族樂章;靈秀尖扎,像一首清新婉約的田園詩篇。這三大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如三顆璀璨的明珠,在時光的長河中愈發熠熠生輝,知名度與日俱增,引得省內外游客紛至沓來。
朋果家。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祁明遠 攝
一張牛角弓,傳薪火促增收
作為第二代非遺傳承人,朋果從12年前開始制作傳統牛角弓,目前已有了自己的弓箭工作室。據介紹,一張牛角弓需經過切割,打磨水牛角和竹片、貼筋、繪圖等技藝,其中貼筋,需要將牛筋一層一層粘上,制作周期大概1年。每一張精心雕琢的弓,售價大致在五千至八千元之間。憑借著這份精湛技藝帶來的收益,他一年下來能收獲十多萬元的凈收入。歲月流轉間,他不僅在制弓的道路上穩步前行,還用心培育了四個徒弟,將這門古老技藝的火種不斷傳遞下去。
朋果制作的牛角弓。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祁明遠 攝
尖扎縣是民族傳統射箭運動之鄉,也是“五彩神箭”文化藝術的故鄉。尖扎的射箭相傳起源于公元9世紀中葉,吐蕃王朝滅亡后,戍邊將士逐漸融轉成守地百姓,生產生活中習慣于習武射箭,由此使得射箭在民間流傳,并滲透到藏族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時至今日,源于尖扎的藏族傳統射箭,歷經千年的滄桑變遷,發展成為一項具有濃郁民族特色,富有娛樂性質的傳統的體育運動和民間競技賽事。“五彩神箭”代表了“天空藍、雪山白、黃河清、高原黃、土地黑、丹霞紅”,化作五彩的祝福。
近年來,尖扎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民族體育賽事發展,大力弘揚民族傳統射箭文化,與此同時,完成了從射箭文化之鄉到“五彩神箭”文化旅游品牌的打造。而五彩神箭制作技藝,也被評為青海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實際生產牛角弓外,朋果的工作室也成了村落文旅融合的窗口。
讓射箭文化走出去,只是尖扎縣發展“全域旅游”的一個縮影。這里謀求以鄉村旅游助力產業振興,激發和喚醒鄉村的生機與活力。如今,根據不同的游客人群、不同的游玩時間、不同的游玩主題,設計了時間不一,主題多樣的“一日經典游線”“兩日精品游線”和“三日深度游線”等一批精品旅游線路和六條旅游環線。形成了坎布拉運動休閑特色小鎮、德乾村鄉村旅游、來玉黃河民宿等一批有代表性的特色旅游鄉村。
尖巴昂村上空圖。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祁明遠 攝
古村煥發新生機,農業也能攬客
傳統村落留下來,更要活下來。
“五年前人均年收入僅4000元,如今達1.6萬元。”參觀過程中,昂拉鄉副鄉長常亞麗介紹稱,“之前在脫貧攻堅的時候,我們是以幫戶為主,就像前面參觀的弓箭工作坊。現在鄉村振興,我們是以村集體產業為主。村集體產業背靠經濟林。我們這個村子里面有兩個經濟林,今年產值比較高的,一個是杏子,然后一個是櫻桃。副種蔬菜也比較豐富,包括大白菜、蘿卜、大蔥。”
尖巴昂村位于尖扎縣東部,是一個純藏族農業村,歷史文化悠久、民風樸實、民族文化底蘊豐厚,昂哇寺石刻千佛像、嘉沐洋二世故居、昂拉千戶府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昂拉千戶府是見證我國統一戰線政策在民族地區成功實踐的革命歷史文物。尖巴昂村也被評為全州民族團結示范村、國家級少數民族傳統村落。
尖巴昂村的村級產業發展思路是依托縣上打造的“千戶府”紅色旅游項目,結合尖巴昂村現有土地等資源,開發尖巴昂村現有荒山荒坡,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逐步發展成為文化旅游+特色農業休閑游的村級產業,帶動村內農戶開展“非遺傳承文化展示”、家庭小超市、民宿、餐飲等項目,以實現尖巴昂村鄉村振興目標。
目前,尖巴昂村已經建成320畝的經濟林項目,規模化栽種蘭州大接杏、包谷杏、大李子共計12000株。利用村集體資金升級改造種植合作社蘋果園,栽種蘋果及大櫻桃近50畝。這些都為今后充分利用尖巴昂村千戶府文化旅游資源+打造結合果品采摘+鄉村特色旅游為主的村級產業奠定了基礎。
站在古樹下,哈達在風中輕舞。這份守護背后是尖銳的挑戰:老藝人逐年減少,夯土墻風貌面臨新型建材沖擊;既要嚴守耕地林地紅線,又要留住傳統村落肌理。但當古樹新枝綻放綠芽,這個村落正在保護與發展的天平上,踏出自己的步調。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馬榕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付春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