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日達成的貿易協議在日本國內掀起軒然大波,而首相石破茂的政治命運也隨之陷入動蕩。這份被稱為“比廣場協議更過分”的協議,不僅讓日本經濟面臨新的考驗,更可能引發日本政壇的連鎖地震。
這次美日協議的核心條款令人咋舌。日本需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其中90%的利潤歸美方所有,這相當于把日本企業的“造血功能”直接輸送給美國。汽車關稅從原本的2.5%暴漲至15%,盡管低于美方最初威脅的25%,但仍讓豐田、本田等車企叫苦不迭,僅2024年,日本對美汽車出口就占總出口額的34%,關稅提高直接導致企業利潤縮水。更致命的是,日本被迫開放大米市場,在現行“最低準入制度”下增加美國大米進口量,這對依賴高關稅保護的日本農業無異于釜底抽薪。
對比1985年的廣場協議,這次協議的性質更為惡劣。廣場協議主要通過匯率調整迫使日元升值,而此次協議則是直接的經濟“抽血”:投資利潤的巨額轉移、關鍵產業的關稅枷鎖、農產品市場的開放,每一項都戳中日本經濟的軟肋。
石破茂的政治危機早在協議簽署前就已埋下伏筆。在7月20日的參議院選舉中,自民黨遭遇歷史性慘敗,首次在參眾兩院均淪為少數派。選舉失利暴露了民眾對經濟政策的不滿,而美日關稅談判的久拖不決更讓石破政權雪上加霜。
協議簽署后,石破茂的處境愈發艱難。自民黨內要求其辭職的聲音此起彼伏:茨城縣、高知縣等地方支部聯名上書要求其下臺,農林水產相小泉進次郎公開要求首相“反省”,甚至出現了黨內“罷免簽名運動”。這種壓力并非偶然,協議中的農業讓步直接觸動了自民黨傳統票倉,而汽車關稅的提高則得罪了日本制造業的核心力量。
更諷刺的是,石破茂原本想通過協議展現“外交成果”,卻反被協議拖入泥潭:盡管他聲稱“爭取到了最大降幅”,但企業界和民眾并不買賬,內閣支持率暴跌至22.9%,超過半數民眾認為他“應該辭職”。
協議對日本經濟的影響已開始顯現。日經225指數雖在協議簽署當日上漲3.5%,但這只是市場對不確定性暫時緩解的反應。從長期看,5500億美元的投資可能加速日本產業空心化為規避高關稅,豐田等車企已計劃將部分生產線遷往美國,這將導致國內就業崗位流失。野村綜合研究所估算,協議可能使日本GDP一年內下降0.55%,而中小企業的日子更難過:依賴對美出口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利潤空間被壓縮,許多家庭作坊式工廠面臨倒閉風險。
農業領域的沖擊同樣劇烈。日本大米自給率長期維持在90%以上,但協議要求增加美國大米進口,這讓本就脆弱的日本農業雪上加霜。石破茂的去留已成為日本政治的風向標。盡管他在與自民黨元老會談后否認辭職傳聞,但黨內“倒石”聲浪并未平息。
一旦石破辭職,日本政壇將進入“后石破時代”。潛在繼任者中,河野太郎和高市早苗呼聲最高。河野太郎是出了名的“親美派”,主張強化日美同盟并推動修憲;高市早苗則是安倍晉三的忠實追隨者,曾公開否認日本侵略歷史。這兩人若上臺,對日中關系的沖擊將遠超石破茂,河野可能在臺海問題上配合美國行動,高市則可能通過參拜靖國神社等行為激化矛盾。相比之下,相對溫和的林芳正雖被視為“中間派”,但其背后派系勢力薄弱,難以在黨內斗爭中勝出。
更值得警惕的是,自民黨內部的“鷹派”正借機擴大影響力。前首相麻生太郎等元老雖在選舉中受挫,但仍掌握著黨內話語權。他們主張通過強硬外交轉移國內矛盾,這可能使日本在軍事擴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呂耀東所言,石破之后的日本政權,“解決不了經濟問題,也難以延續政治生命”。
面對協議帶來的沖擊,日本民眾的不滿情緒正在累積。沖繩縣民眾抗議美軍基地的場景雖與貿易協議無直接關聯,卻折射出日本社會對“犧牲地方利益換取中央妥協”的普遍反感。在東京、大阪等地,已有小規模抗議活動要求政府重新談判協議,而社交媒體上“日本失去的不止30年”的話題持續發酵。
經濟界的擔憂同樣強烈。代表中小企業利益的日本商工會議所警告,協議可能導致“供應鏈去日本化”,而大型企業如索尼、豐田雖未公開反對,卻已悄悄調整海外布局。這種“無聲的抵抗”預示著日本經濟結構將發生深刻變革,曾經引以為傲的制造業優勢,可能在協議的重壓下逐漸瓦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