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澎湃新聞報道,美日那邊又整出大動靜了。前幾天,兩國高調宣布達成了個“歷史性協議”,那叫一個歡天喜地。可誰能想到,這高興勁兒還沒持續3小時呢,壞消息就跟約好了似的,一波接一波地涌來。
石破茂和特朗普(資料圖)
一、美日“閃電協議”的高調落槌:從極限施壓到“階段性勝利”
(一)特朗普的“推特外交”與協議核心條款
當地時間7月2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平臺上可高調了,直接宣布美日達成了“歷史性協議”。這協議的核心內容還不少,日本輸美商品的關稅,原本特朗普威脅要加到25%,現在降到了15%。而且日本還承諾要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這里面美方還能拿到90%的利潤,同時日本還得開放汽車、卡車、大米這些市場。
(二)協議背后的談判博弈與政治時間差
這協議能達成,和日本國內的政治情況關系不小。7月初的時候,特朗普還威脅要對日韓商品加征25%的關稅呢。而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參議院選舉失利后,為了穩住自己的執政地位,只能趕緊加快談判。之前石破茂還挺硬氣,說“不會犧牲日本農業”,可選舉后自民黨支持率跌得厲害,他也沒辦法,只能在汽車關稅、農產品市場準入這些問題上讓步。這特朗普式的談判路子,先施壓再讓對方妥協,還真是屢試不爽。
二、三小時后的“噩耗”突襲:協議引發日本國內強烈反噬
(一)民意海嘯:從“外交勝利”到“賣國協議”
協議宣布才3小時,日本國內的民調結果就出來了,78%的民眾覺得這協議會對日本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只有10.7%的人持正面評價。老百姓的怒氣主要集中在兩個地方。
一個是汽車關稅,從原來的2.5%一下子漲到15%,要知道汽車出口占日本對美出口的28.3%呢,這一下豐田、本田這些車企的利潤估計得縮水12%-15%。另一個是那5500億美元的對美投資,大家都覺得這就是“保護費”,錢可能都流到美國的半導體、液化天然氣這些領域去了,這樣一來日本的產業空心化會更嚴重。福岡的稻農就直說了,“農業又被犧牲了”,擔心美國大米進來,本土種植戶就沒法活了。
(二)股市震蕩與產業界擔憂
23日早上開盤,日經225指數因為關稅的事兒有了結果,一開始漲了800多點,可汽車股就不一樣了,豐田、本田這些出口型的車企,漲幅后來就小了,因為15%的關稅還是比歐盟的5%高不少,美國汽車政策委員會也公開反對這個協議,說它“損害美國本土產業”。
更讓人擔心的是半導體和能源領域的供應鏈轉移。協議里提到的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合資企業,還有制藥與半導體關鍵領域的投資,可能會讓日本和中國在技術合作、能源依賴方面的關系變弱。
(三)石破茂政權倒計時:從政治賭注到“催命符”
這個協議一簽,石破茂的政權估計也懸了。參議院選舉失利后,自民黨內部“倒石”的動靜就更大了。協議里在農業上的讓步和產業上的妥協,把農協、汽車協會這些傳統的支持團體都得罪了。石破茂也沒辦法,只能說“會聽取匯報并考慮辭職”,現在執政聯盟的支持率都跌破30%了,創了2012年以來的最低。日本共同社就評論說,這協議本來想當“救命稻草”,結果成了“政治催命符”,也讓大家看到在美日同盟里,日本“經濟主權讓渡”的難處。
石破茂和特朗普(資料圖)
三、中國的精準預判:從“早知如此”到戰略破局
(一)中國外交部的前瞻性警示
對于美日這個協議,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23日的例行記者會上就說了,“任何單邊主義措施都將損害全球產業鏈穩定”,還強調中方一直主張“通過平等對話解決經貿分歧”。其實在美日剛開始談判的時候,中國就料到了,美國的“極限施壓”會讓日本被迫接受“不平等條款”。商務部研究院的專家之前也分析過,“5500億美元投資本質上是日方為了避免更高關稅的無奈之舉,時間長了會加大亞太供應鏈分裂的風險”。
(二)產業鏈反制與自主創新的雙重準備
中國應對的辦法就是“防”和“破”一起用。一方面,密切關注協議里可能有的“去中國化”條款,比如半導體供應鏈合作對中國芯片產業的擠壓,同時一直在推進稀土管理條例修訂案,加強對美日高科技產業的資源反制。另一方面,加快自主創新,中芯國際14納米以下制程良率有了突破,CFET晶體管技術也實現了自主可控,這些消息剛好在協議達成前后公布,就是要表明中國有決心突破技術封鎖,應對美日技術聯盟可能帶來的威脅。
四、全球貿易秩序的新裂痕:從“盟友博弈”到“雙輸陷阱”
(一)美日同盟的“利益絞殺”本質
這個協議一出來,美日同盟那層溫情的面紗就被撕開了。美國用“關稅大棒+投資勒索”這兩招,既拿到了短期的經濟利益,像5500億美元投資的利潤、農產品出口能擴大,又加強了對日本產業的控制,比如半導體、能源供應鏈都綁在一起了。而日本呢,看似關稅降了10%是勝利,實際上卻付出了市場主權和產業安全的代價,汽車關稅還是比國際平均水平高,5500億美元的投資可能會讓國內的基建和民生投入變少。這種“不平等同盟”的模式,簡直就是“盟友經濟剝削”的典型例子。
(二)逆全球化浪潮下的多米諾效應
美日協議達成后,可能會有一連串的反應。歐盟正在考慮要不要用“核選項”來反制美國的關稅政策,墨西哥、加拿大也擔心自己會成為下一個“談判目標”,東南亞國家則在提防供應鏈轉移的風險。世界貿易組織的數據顯示,2025年全球貿易壁壘措施比去年增加了23%,而美日協議里的“投資利潤分配”“市場準入傾斜”這些條款,正在讓多邊貿易體系變成“雙邊強權規則”,全球化退潮的風險更大了。
石破茂(資料圖)
美日協議那3小時的風光,最后也只是國際政治經濟博弈里的一個小插曲。這也證明了中國說的“單邊主義長不了”是對的,也讓大家看到在霸權邏輯下,盟友關系有多脆弱。特朗普政府還在為“協議政績”高興呢,日本民眾卻用抗議表達了對“經濟主權讓渡”的反對。
全世界從這事兒里也看明白了,任何不公平的“勝利”,最后都會在市場規律和民眾的反對中付出代價。就像中國外交部說的,“開放合作才是正道”,美日那短暫的高興,不過是逆全球化浪潮里的一個小泡沫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