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周海云帶領20多位繡娘創作的蘇繡作品《乾隆南巡圖·駐蹕姑蘇》正式封針。裝裱完成后,這幅作品將超過23米,成為迄今為止最長的蘇繡。
《乾隆南巡圖》由清代宮廷畫師徐揚等創作,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其第六卷《駐蹕姑蘇》原畫長21.4米,運用寫實長卷形式和移步換景的散點透視技法,以運河為軸線,分段連續地展現了滸墅關、楓橋、虎丘、閶門、萬年橋、胥門一帶歡樂祥和的景象。為了展現原畫作的恢弘氣勢,繡娘們按照原比例繡制,用了3年時間反復修改打磨,以針線重繪這幅作品,讓全卷3500個人物、1200間屋舍栩栩如生。
作為土生土長的蘇繡藝術大師,周海云用獨特的藝術手法傳遞蘇州文化底蘊,展示對家鄉蘇州的熱愛。周海云說,這是一代代繡娘傳承至今的精神追求。三年前,她和20多位繡娘選定了《乾隆南巡圖·駐蹕姑蘇》這幅長卷,“我們選擇這幅長卷,是因為看中了長卷全方位、多角度、真實地展現了兩百多年前全國最為著名的工商都會之盛世榮華,堪稱蘇州歷史的最佳見證。”周海云說。
為了讓建筑更立體飽滿,周海云采用了耗時為傳統技法三倍的“凸面繡”,又獨創“屋檐繡亂針繡法”呈現屋檐的光影層次,還將絲線劈至最精細的1/128,只為了表現水波的靈動。此外,周海云還采用了獨家研發的高色牢度絲線,解決刺繡絲線怕光、怕潮等問題,讓這幅跨越時空的作品能夠歷久彌新。
在胥門一段,創新針法得到了生動體現。叩拜官員的官服泛著盛世奢華的光澤,亭臺的飛檐翹角充滿了立體感,就連屋檐上的瓦楞都通過虛實對比,再加上周邊多種樹木的輕盈靈動,讓整體畫面有了水墨畫的質感。“花了這么多心思,就希望大家站在這幅作品前時,不僅能感受到蘇州的繁華盛景,更能觸摸到我們這代蘇繡技藝傳承人的匠心與堅守。”周海云說。
封針現場,一直關心長卷進展的多位工藝美術大師一起見證了這一歷史時刻。“繡長卷,這么多針法是難能可貴的創新。”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張玉英說。“20多個人花三年多的時間繡制長卷不容易,更難的是,不同技藝的20多個人花心思實現了協調統一,協力創作完成了這幅精品,這也是這幅蘇繡長卷的精致所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姚惠芬說。
(編輯:晚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