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報道,7月23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國務院副總理將于7月27日至30日赴瑞典與美方舉行經貿會談。而此前一天,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也表示,他將于28日、29日在斯德哥爾摩同中方代表舉行第三輪貿易談判。中美第三輪談判箭在弦上,外界對兩國關系走向充滿關注,是和是“打”,成為人們熱議的焦點。
這次談判,美方表現得十分急切。7月23日,貝森特在沒有中方確認的前提下,就單方面宣布了談判時間和地點。要知道,從之前的日內瓦到倫敦,再到這次的斯德哥爾摩,三次談判地點都是美方搶先公開,而且這次距離8月1日關稅暫緩期截止僅剩不到10天,美方可謂是時間緊迫。
美財長(資料圖)
美方這么著急,主要是因為中美在5月12日日內瓦談判中達成的共識里,有24%的關稅是以90天暫緩執行的形式處理,截止時間就是8月1日。美國顯然不想讓這個關稅自然到期,所以想在關稅大限來臨前達成一些成果,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共識。
此外,這次談判議題也有變化。美方除了關注原本的貿易結構和關稅安排,還把能源采購問題納入議程。貝森特明確表示,要中方減少從俄羅斯與伊朗的石油進口,轉而增加從美國購買。這一招可謂“一箭雙雕”,一方面想削弱俄羅斯的能源出口,另一方面想用能源訂單換取中方在貿易談判中的讓步,為降低貿易逆差制造輿論空間。
面對美方的急切和一系列動作,中方顯得很沉穩。中方至今未正式回應貝森特的聲明,這種沉默其實意味著更多主動權掌握在中方手中。
中國在前兩輪談判中就展現出了戰略定力與節奏掌控能力。比如在4月的中美關稅戰中,美方嘗到了“股債匯三殺”的苦果,所以這次不想在8月重蹈覆轍,而中方不急于回應美方設定的時間表,就是不想被美方帶節奏。
而且,中方在地緣政治方面也有自己的立場。對于美國要求中國減少從俄伊進口石油的要求,外交部已明確表示,能源進口是中國的主權經濟行為,不能被其他國家作為談判籌碼。特別是在普京確認將出席中國9月3日的抗戰勝利80周年紀念活動后,中俄在能源與戰略合作上的默契更加明顯,中方不會輕易在能源采購問題上讓步。
特朗普(資料圖)
關于中美關系的走向,前駐美大使崔天凱曾多次發表過深刻見解。崔天凱表示,中美關系正處在關鍵節點,兩國之間仍有分歧,但合作的意義遠超分歧,中美關系應保持總體合作,如果有必要,也可以是友好競爭,但絕非對抗。
他還指出,中美關系從來是多面性的,美國對華政策既有協調合作的一面,也存在遏制甚至改變中國的一面。關鍵是雙方要找到一條正確的相處之道,做到和而不同、斗而不破。中美兩個大國如果發生沖突對抗,對兩國及世界肯定是災難性的,所以一定要避免沖突對抗,這需要雙方共同努力。
針對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后的對華政策,崔天凱說,“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要對話,合作大門始終敞開,要遏制打壓,我們堅決反制”。這表明中國在對待中美關系上,態度是明確且堅定的,不會畏懼美國的遏制打壓,但也始終秉持著合作的意愿。
回顧中美前兩輪談判,在5月和6月分別于瑞士日內瓦、英國倫敦舉行,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比如暫停征收高額關稅、取消出口限制等。這些成果為中美關系的緩和奠定了基礎,也讓外界看到了兩國通過談判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而即將到來的第三輪談判,外界期待雙方能達成進一步共識。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主任何偉文認為,此次會談重要的是延續前兩次會談的成果,把中美達成的協議框架進一步具體化,并爭取更多具體成果,比如解決美方以芬太尼為名目征收的關稅問題,以及探討中美兩國如何進一步開展經貿合作等。
白宮(資料圖)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中美第三輪談判雖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和分歧,但也并非沒有達成共識的可能。只要美方能夠尊重中方的核心利益和主權,摒棄霸權思維和零和博弈的觀念,與中方真誠合作,中美關系就有可能朝著積極的方向發展。
總之,中美第三輪談判即將開啟,這是兩國關系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中美是和是“打”,關鍵在于雙方能否秉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則,通過對話和談判解決分歧。崔天凱的話已經為中美關系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希望美方能夠傾聽中方的聲音,與中方共同努力,推動中美關系健康穩定發展,這不僅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繁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