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電影《南京照相館》“我看見·我記得”雙城首映禮繼南京之后,在北京舉行首映。導演申奧攜主演劉昊然、王傳君、高葉、王驍、楊恩又、王真兒齊齊亮相。主創們將片中的電影道具帶到了首映現場,向觀眾介紹揭露日軍罪證的放大機、相機、沖洗膠卷的設備等道具,分享了許多臺前幕后的故事。該片經過提檔,已于今日正式上映。
電影海報
《南京照相館》的故事取材于南京大屠殺期間日軍真實罪證影像: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一群生活在這里的普通百姓躲進吉祥照相館避難,脅迫之下,他們不得不幫助日軍攝影師沖洗底片,卻意外沖印出了能證明日軍血腥屠城的罪證照片……
導演申奧(左三)和主演大合影
現場,申奧解讀了電影開頭子彈上膛和相機拍照的細節設計。在他看來,開槍和拍照的英文是相同的單詞“shooting”,由此暴行的實施和記錄在無形中也形成了呼應。“在那個戰場上一張照片就像一顆子彈。快門聲與槍聲同構,底片猶如子彈般擊穿了侵略者大肆宣揚‘親善’的謊言。”
編劇許淥洋和張珂向觀眾分享劇本創作階段的點點滴滴。許淥洋和申奧導演合作已有十年之久,此次在創作過程中,回望那段歷史他總是“發自內心地紀念、致敬”。張珂透露,他與南京籍演員王驍、周游共同設計戲中倒計時所唱的童謠,以求更真實地走進彼時的故都生活。
在片中飾演郵差阿昌的劉昊然表示,自己的職業編號“1213”隱含著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中國人打不倒的根源在于,我們在災難中先求生存,在絕境時傳遞希望。”他還分享關鍵道具“放大機”的象征意義,“中國人用顯影技術守護真相,那些血淋淋的罪證才保留了公之于世的可能。”
飾演漢奸翻譯王廣海的王傳君回憶說,殺青時看到“大好河山”合影時淚流滿面。他為自己飾演的角色走錯了路深感惋惜,“希望未來永遠不要再有這樣的人出現。今日的幸福是由昨日的鮮血堆砌,吾輩自強當是唯一的回應。”
飾演伶人林毓秀的高葉同角色有著深深的共情,“她像曾經的我,若無暴行,她本可肆意追夢。”高葉還為觀眾解讀影片中的另一淚點——日軍戰犯被執行槍決的那場戲,毓秀按下相機快門的決定性瞬間,“影像在那一刻成為了捍衛尊嚴的子彈,成為毓秀對三十萬無辜死難同胞們的交代。”
埃文·凱爾
映后互動環節,將記錄有日軍侵華罪行相冊捐贈給中國的美國友人埃文·凱爾也來到了現場。他用“震撼,強大,歷史的存證”來形容本片,“我在觀影時幾度落淚。關于暴行的主題很難去展示,但這部電影保存了歷史的真相。”
周新霞
導演申奧的老師、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周新霞表示,《南京照相館》用平民視角再現了那段苦難,“既嚴肅又有獨特品格”。“從《孤注一擲》到《南京照相館》,我又一次看到了你的成長。你不僅是我的驕傲,也是整個學院的驕傲。”
值得一提的還有,一位熱愛旅行的年輕觀眾,現場將自己記錄的壯美山河制成膠片長卷送給主創。這不僅是她對影片的致敬,更是一封寄往1937年的明信片,她動情地表示,“愿那些先輩,能在平行時空里看見他們用生命換來的盛世中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