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簡稱“延”,陜西省轄地級市、省域副中心城市。延安古稱膚施、延州,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歷史悠久,距今約3萬年左右,延安市境內已有晚期智人“黃龍人”生息。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是1982年國務院首批公布的24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順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延安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三黃一圣”(黃帝陵、黃河壺口瀑布、黃土風情文化、革命圣地)享譽中外。
延安更是中國革命圣地,毛主席等老一輩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領導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培育了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和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延安是“雙擁運動”發祥地,被民政部、軍委總政治部命名為全國“雙擁”模范城市。延安有著“中國革命博物館城”的美譽。
延安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有中國第一號古墓葬——軒轅黃帝陵(5A)、寶塔山景區(5A)、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鐘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觀方面有延安黃河壺口瀑布(5A)、中國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蘭故里萬花山、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乾坤灣)、延安國家森林公園、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等。
延安是中國紅色旅游景點最多、內涵最豐富、知名度最高的紅色旅游資源富集區,有棗園革命舊址(5A)、楊家嶺革命舊址(5A)、延安革命紀念館(5A)、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5A)、王家坪革命舊址、鳳凰山革命舊址、南泥灣、清涼山、延安新聞紀念館、中國抗日軍政大學紀念館等等,紅色旅游資源數量占陜西省紅色資源總量的72%,是中國保存最完整、面積最大的革命遺址群,被授予“中國紅色旅游景點景區”稱號。
延安現有國家5A級旅游景區3家,分別是:1.延安市黃帝陵景區;2.陜西省延安市延安革命紀念地景區;3.黃河壺口瀑布旅游區(陜西省延安市·山西省臨汾市)。有國家4A級旅游景區6家、國家3A級旅游景區43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2個,分別是:1.黃帝陵祭典;2.安塞腰鼓;3.安塞剪紙;4.洛川蹩鼓;5.陜北說書;6.黃陵面花;7.宜川胸鼓;8.陜北民歌;9.陜北道情;10.花木蘭的傳說;11.陜北窯洞建筑技藝;12.延川剪紙。
在延安,可以去黃土高原上體驗一下那種粗獷的黃土風情,去壺口瀑布感受一下那種磅礴的黃河氣勢,去秦嶺山脈欣賞一下那種秀美的山川景色。
附:延安行政區劃簡介
延安市下轄2個市轄區、10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延安市人民政府駐寶塔區新城街道。
寶塔區位于陜西省北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培育了著名的延安精神,是全國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安塞區位于延安市北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有20多個中央直屬機關設在安塞,毛澤東在王家灣指揮了青化砭、蟠龍、羊馬河三大戰役。安塞也是”為人民服務“的發祥地,張思德在安塞區樓坪鄉石峽峪燒木炭時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9月8日,在張思德同志追悼會上,毛澤東做了《為人民服務》的演講。
黃陵縣是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炎黃子孫朝圣地,位于陜西省中部、延安市南端。境內既有秦直道、紫娥寺、萬安禪院等歷史文化遺址,又有子午嶺、侯莊湫等自然風光,號稱“天下第一陵”的黃帝陵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黃龍縣地處陜北黃土高原與關中平原的結合部,位于陜西省中北部、延安市東南緣。歷史文化悠久,發掘出土了距今約5萬年的“黃龍人”頭蓋骨化石,發現了中國最大的舊石器時期的巨型石鉞。西北大捷——瓦子街戰役就在這里打響。
宜川縣地處陜西省北部、延安市東南部,是中國牡丹源生地 ,北宋名儒張載、理學先驅胡瑗曾在此傳道授業,教化民眾,被后世譽為“橫渠遺風”和“安定流韻”;宜川蒲劇、宜川胸鼓、壺口斗鼓、剪紙、刺繡、根雕等民間藝術獨具風格,陜北文化發展史上一直流傳著“文出兩川”之說,其中之一指的就是宜川。
洛川縣位于延安市南部,由境內有洛河穿過而得名。是黃土高原面積最大,土層最厚的塬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高原地貌之一,素有“蘋果之鄉”和“陜北糧倉”的譽稱。2004年洛川黃土國家地質公園建成開放,是“認識全球氣候環境變化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標準地點。”
富縣古稱鄜州,1964年經國務院批準改名為富縣。位于中緯度半干旱地區,屬大陸性暖溫帶季風氣候。
延長縣位于陜西北部,延安市東部,延河下游,西接寶塔區,北靠延川縣,南依宜川縣,東臨黃河與山西省大寧縣、永和縣隔河相望,縣名因延河自西向東長流入黃河而得名。是大陸第一口油井誕生地。
甘泉縣因縣城南有神林山麓美水泉而得名,素稱“美水之鄉”。境內有仰韶文化遺址、龍山文化遺址、戰國秦代建筑遺址、三國馬超洞、唐朝千年銀杏樹、宋代古墓群、金代紀年壁畫墓、古代崖居群等。中國第一條“高速公路”秦直道橫穿全縣,保存較為完整,為最佳觀賞地。
延川縣位于延安市東北部、黃河西岸。延川黃河旅游資源豐富,黃河峽谷縣境段被國土資源部命名為“黃河蛇曲國家地質公園”;黃河峽谷漂流被評為中國最佳漂流圣地,乾坤灣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
吳起縣是中央紅軍長征勝利落腳點、全國退耕還林示范縣。戰國時期,軍事家、政治家吳起曾在此屯兵戍邊23年,吳起縣名即源于此。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到達吳起。
志丹縣原名保安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6月為紀念“群眾領袖、民族英雄”劉志丹將軍而更名為志丹縣。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7月,中華蘇維埃中央人民政府奠都志丹,黨中央、毛主席在此戰斗生活了6個多月,被譽為中國革命的“紅都”。
子長市是民族英雄謝子長的故鄉,中央紅軍萬里長征的落腳點和抗日東征的出發地,土地革命后期為中共中央和中華蘇維埃政府所在地,先后有10名子長籍軍人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素有“紅都”和“將軍縣”之美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