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火了,觀眾情感共鳴強烈,不少人稱其為年度最佳。
電影直面民族傷疤,重回1937年那個滿目瘡痍的南京。
2025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影片通過“罪證留存”的故事,將歷史創傷轉化為具象化的民族集體記憶。
以吉祥照相館為縮影,七名普通百姓(郵差、翻譯、演員等)為避難被迫協助日軍沖洗底片。
但在發現屠殺罪證后,從保命轉向冒死傳遞真相。
不借助日本人的日記(《南京!南京!》),不用國際援助的視角(《金陵十三釵》),以受難者為主體就能講好我們民族的血淚故事。
其實,早在1987年上映的《屠城血證》里,已經為“南京大屠殺”題材確定基調。
作為內地第一部直接反映“南京大屠殺”的故事片,本片至今仍有特殊的價值和意義。
尤其是最后一個鏡頭,被活埋的人,露出一雙手,令人無比震撼,至今印象深刻。
01、 祭南京城數十萬罹難同胞五十周年
“南京大屠殺”是國民黨正面戰場的一樁慘案,在新中國成立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不被談起。
講述這段歷史面臨著雙重阻力,一是牽扯到當時中日邦交正常化,二是國軍正面抗戰。
在1982年,爆出日本修改歷史教科書事件。
將甲午戰爭(日本偷襲清軍發動)篡改為“日清兩國軍艦之間發生海戰”。
將“九一八事變”簡化為日軍“炸毀了南滿鐵路”,回避其侵占中國東北的預謀。
最可恨的是,將“南京大屠殺”原因歸咎于“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導致日軍群情激昂”。
中國人一忍再忍,換來的卻是島國首鼠兩端,這分明是在瘋狂試探中國人的底線。
1986年《血戰臺兒莊》上映,充分肯定國軍在抗戰中的作用。
這為兩岸帶來積極影響,并徹底掃清拍攝“南京大屠殺”題材的障礙。
導演羅冠群是在80年代初才知道“南京大屠殺”,更何況當時普通人對這段歷史的了解。
他在參觀1985年落成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后,便產生了創作沖動。
福建、南京電影制片廠聯合拍攝,在被警告“可能無法上映”的前提下。
主創團隊仍堅持創作,只為揭露日軍獸行,并喚醒民族記憶。
本片上映的1987年,正是“南京大屠殺”五十周年。
02、《屠城血證》主要劇情,及對后世作品影響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
醫生展濤(翟乃社 飾)為救治傷員,選擇留守在城內的國際安全區。
早就淪為惡魔的日寇根本不受國際法約束,在安全區內大肆屠殺早已沒有抵抗能力的軍人和無辜民眾。
在屠殺過程中,一組記錄日軍滔天罪行的照片落入了展濤手中。
小日子美化侵略,對外宣傳東亞共榮,這些照片就是揭露其獸行和虛偽的最有力證據。
展濤決定帶著照片離開南京。
與此同時,為防止屠殺真相被傳出去,日軍展開了對展濤的瘋狂追殺。
最終,展濤在鐘樓內被日軍活活燒死。
不過,他在臨終前將照片交給國際友人凱蒂,讓這些照片得以有機會重見天日,并成為任誰也無法否定的“屠城血證”。
隨著主角展濤的視角,在南京城的每一處,都有日軍如地獄惡鬼一般作惡。
從幼女到年老的婦人,沒有人是安全的,她們隨時都有可能被凌辱。
無處不在的槍殺、凌辱、縱火、活埋...
地獄,不過如此。
電影在人物的塑造上追求復雜性和多面性,并非以簡單的善惡來區分,而是更符合歷史和人性真實的刻畫。
主角展濤最初只是一個治病救人的醫生。
他在一次次目睹暴行后奮起反抗,并最終以生命為代價,保護了指控日軍罪行的血證。
他從要求士兵“按國際公約棄武器”到投身抗爭,這是一個醫生在理想幻滅后的覺醒。
日軍軍官笠原(陳道明 飾),在這場屠殺中曾有過質疑和反思。
但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影響下,他只能遵從獸性,親手殺死他的中國戀人柳晶晶。
這樣一個撕裂的軍國主義者形象,反映當時中國文藝工作者對敵人的一種思考。
范長樂(雷恪生 飾)所代表的則是小人物的悲壯反抗。
他從懦弱屈膝到挺起脊梁反抗,無疑在提醒后來者,和平要靠拳頭爭取。
本片在群像塑造方面極其成功,是一個時代國人的集體記憶。
如負傷的國民黨士兵、被凌辱的女學生、立場搖擺的漢奸、不失民族氣節的風塵女子等。
這些角色如同符號一樣出現在后續的同類型影片中。
03、 重新奪回敘事主體和話語權
2009年上映的《南京!南京!》是以日本年輕士兵的視角展開并結束,導演陸川認為,不這么拍電影在國際上根本就沒人看。
根據教授戴錦華跟他的私下交流,電影的靈感來自于侵華日軍的日記。
男主角劉燁,在最初的劇本里是被寫成逃走的幸存者。
無奈故事無法推進,陸川為其拍了3種死法,并在劇情發展到三分之一時,讓這位所謂的“男主角”下線。
這部電影雖然描述的是“南京大屠殺”,內核卻是日本一部分軍人的反思,是所謂的“客觀”,正因如此,其近年來一直被批判。
到了2011年的《金陵十三釵》,國師張藝謀似乎也無法解決陸川遺留的問題,那就是中國人僅憑自己似乎無法講好這段歷史。
中方用天價片酬從好萊塢請來“蝙蝠俠”的扮演者克里斯蒂安·貝爾,由他飾演一個美國拯救者的角色。
電影的主題是拯救和交換,出身貧苦人家的女孩(風塵女子),她們慷慨赴死,去換受過良好教育的女學生。
然而今非昔比,如今的中國已不是彼時的中國。
日本人的反思可以有,在屠城時對我民族施以援手的國際友人當然也可以有。
但是在“南京大屠殺”題材影片里,中國人必須是主角!
這是我族同胞的血淚史,是三十多萬同胞(實際數字遠超于此)的苦難史,理應我們自己來講述。
《南京照相館》的問世,則宣告著中國人在“南京大屠殺”題材中,重新奪回敘事主體和話語權。
后記
《屠城血證》上映時,影片是國人了解“南京大屠殺”的少數主流媒介之一,承擔歷史啟蒙的功能。
到《南京照相館》,影片將“記憶傳承”嵌入敘事,將個體創傷升華為國家記憶。
兩部電影中的照片都是核心要素,猶如不同時期的文藝工作者,時隔38年的對話。
正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周峰所言:“這份記憶是傷痕,也是燈塔,它照亮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撰文:木未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