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各種試探、威脅、警告之后,中歐又來到了一個新的轉折點,日前,歐盟主席馮德萊恩抵達北京后表示,堅信歐中能夠實現互利合作,此舉釋放了怎樣的信號?
(抵達北京后,馮德萊恩在社交平臺發帖作出重要表態)
1、中歐建交50周年,基本盤不曾崩塌
50年前的中國,GDP僅占全球1.7%,連"世界工廠"的雛形都尚未顯現;而當時的歐洲共同體,成員國數量還不到現在歐盟的一半。
如今,這對組合的經濟總量已占據全球三分之一,中國高鐵與德國汽車在亞歐大陸上交織出新的絲綢之路,法國空客與中國商飛在藍天書寫著合作新篇。
但這次峰會絕非簡單的紀念儀式。當馮德萊恩的專機降落北京時,國際局勢正經歷著冷戰結束以來最復雜的變局。俄烏沖突的硝煙未散,巴以戰火又起,紅海航運危機持續發酵。
(馮德萊恩呼吁實現互利合作,為未來50年的中歐關系定調)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歐這兩個"萬噸巨輪"的航向選擇,某種程度上將決定未來國際格局的基本盤面。
中方在會談中亮出的五張底牌,堪稱新時代國際關系的"北京共識":從強調"合作方法論"到主張"多邊主義扛把子",從反對"脫鉤斷鏈"到呼吁"戰略定力",每一條都直指當前國際政治的核心痛點。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中方用"模板"來形容中歐合作的意義——這暗示著北京正在將半個世紀的成功經驗提煉為可復制的國際關系范式。
2、來華前夕,馮德萊恩還曾撂下狠話
當馮德萊恩來華前放話要中國"30天內取消稀土管制"時,以為這場會晤會變的硝煙彌漫。結果呢?管制紋絲不動,歐洲領導人照樣如期赴約——這出戲碼活脫脫展現了什么叫"戰略資源的話語權"。
要知道,中國稀土可不是超市里的打折商品。從F-35戰斗機到特斯拉電機,從手機震動馬達到風力發電機,這些"工業維生素"撐起了整個現代科技文明。
(在稀土管制上的立場,中歐關系需要講規則而非雙重標準)
更關鍵的是,中國手握全球60%的稀土產量和85%的加工能力,這種"從礦山到芯片"的全產業鏈控制力,讓所謂"去風險化"成了歐洲人自己打臉的黑色幽默。
看看歐盟的"神操作":一邊在《關鍵原材料法案》里大搞"戰略自主",限制中企收購歐洲礦業公司;另一邊卻要求中國對歐稀土出口"零門檻"。活脫脫一種"我的籬笆要扎緊,你家大門得敞開"的雙標邏輯。更諷刺的是,德國自己早就對鎢、鈷等戰略金屬實施出口管制,這會兒倒對中國的正當防衛指手畫腳。
中國這次硬氣不是沒有道理。過去二十年,我們以"白菜價"出口稀土,結果養肥了西方高科技企業,自己反倒背上"破壞環境"的罪名。所以,既然你們要搞"關鍵原材料俱樂部"排擠中國,那我們自然要握住自己的王牌。
3、對歐盟來說,特朗普更難“對付”
諷刺的是,當馮德萊恩還在糾結要不要對中國強硬時,華盛頓的30%汽車關稅已經砸到歐盟頭上。
這記悶棍打得布魯塞爾眼冒金星:折騰四個月談判,結果關稅從20%漲到30%再"優惠"到15%,還得搭上開放市場、增加投資等附加條件。相比之下,中國談判桌上的稀土管制簡直堪稱"溫柔一刀"。
(對比特朗普揮舞的關稅大棒,中方對歐盟更具合作性)
看看時間表就知道歐盟多被動:特朗普任期還剩3年半,2028年大選共和黨勝算不小。這意味著未來幾年,歐盟都要活在這個"關稅狂人"的陰影下。
更諷刺的是,當歐盟跟著美國高喊"對華脫鉤"時,自家汽車廠商正排隊向中國海關申報出口——2023年德國對華汽車出口增長37%,夠打臉不?
現在歐盟就像同時踩在兩塊浮冰上:一邊要應付美國越來越重的關稅拳頭,一邊又離不開中國的市場和供應鏈。這種精神分裂式的處境,在新能源領域尤其明顯——嘴上喊著"減少依賴",身體卻很誠實地進口著中國80%的太陽能組件,"歐盟的'去風險化',風險全留給了自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