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沖突打了三年多的時間,烏克蘭不少民眾這才恍然大悟,感覺自己“被騙了”。
最近,澤連斯基一個操作直接把民怨點燃,萬人圍堵總統府,怒火沖天。
連歐盟都罕見地站到了他對立面,這總統寶座,他還能坐穩嗎?該事件的來龍去脈到底是什么?
反腐英雄成了反腐對象
在俄軍的炮火還在烏克蘭東部肆虐的時候,誰能想到,一場更大的風暴,竟然在首都基輔,圍繞著總統澤連斯基自己,毫無征兆地炸開了。
這已經不是簡單的政策爭議,這關乎一個國家在戰時的信任基石,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崩塌。
事件的導火索,是一次反腐調查。
烏克蘭國家反腐敗局(NABU),一個被認為是烏克蘭司法體系里最“硬”的骨頭,聯合特別反腐敗檢察官辦公室(SAPO),把調查的矛頭對準了總統的一位核心親信,蒂穆爾·明迪奇。
這個人不簡單,外界普遍叫他澤連斯基的“錢袋子”,一個知道太多秘密的人。
面對這把即將燒到自家后院的火,澤連斯基政府的反應,不是配合,而是滅火。
不是去滅貪腐的火,而是去滅掉消防隊本身。
他們給出的理由是“反腐機構被俄羅斯滲透了”,隨即對NABU和SAPO進行了突擊搜查,并火速拋出了一項法案。
法案的內容簡單粗暴:要么賦予總統權力,隨時可以叫停這兩個機構的工作。
要么允許總檢察長,把NABU手里的案子,隨便移交給其他任何機構。
這等于直接拔掉了反腐機構的牙齒,讓它可以被隨意擺布。
這個舉動,徹底引爆了烏克蘭的民意。
因為所有人都記得,澤連斯基當年是怎么上臺的。
他就是靠著在電視劇里扮演一個痛擊腐敗的“人民公仆”形象,才在現實中擊敗了那些職業政客。
現在,他卻要親手毀掉烏克蘭反腐的最后一面旗幟。
消息一出,基輔街頭立馬炸鍋。
22日至24日,超過四萬人從全國各地涌進首都,目標明確,不是支援前線,而是把總統府團團圍住。
這場聲勢浩大的集結,不像傳統抗議,更像是烏克蘭人民對澤連斯基的一次“全民公審”。
抗議人群打出的標語句句扎心,“抵抗俄羅斯侵略”和“調查總統腐敗”不能混為一談。
這是憤怒民眾最直接的吶喊:不能因為在打仗,就允許家里的蛀蟲為所欲為。
說白了,他們覺得,前線流血犧牲,后方卻有人借機斂財,這仗到底是為國家,還是為某些人的錢包打的?
面對洶涌而來的質疑,澤連斯基政府依舊用那套老掉牙的說辭搪塞:“俄羅斯的信息戰”,“別被敵人挑撥”……
可這次,顯然不好使了。
人們不再盲信那種“外敵當前就得閉嘴”的邏輯,因為誰也不想當炮灰的同時,還得被自己人“背刺”。
最關鍵的是,抗議訴求短短幾天就升級了,從最初的“撤回爭議法案”變成了“立即重新選舉”。
這不是簡單的政治抗議,而是對澤連斯基執政正當性的公開挑戰。
他的“英雄光環”在現實的怒火中正迅速褪色。
這種憤怒并非一日之寒。
戰爭期間,關于澤連斯基身邊人財富暴增的傳聞就沒斷過。
他妻子葉蓮娜被媒體爆料在巴黎狂擲450萬歐元買豪車珠寶,雖然官方火速否認,但懷疑的種子已經埋下。
更致命的是國防部的貪腐大案,官員在軍備采購中侵吞經費,涉案金額高達約4000萬美元。
前線的士兵缺衣少食,后方的大員卻在軍火上動手腳,這種事足以摧毀任何人的信任。
國內的怒火還沒平息,來自西方的壓力接踵而至。
澤連斯基可能低估了NABU和SAPO在西方盟友眼中的分量。
這根本不是什么烏克蘭的“家務事”。
這兩個機構,從誕生之初就帶著濃厚的西方血統。
2014年“廣場革命”后,正是歐盟一手扶持,甚至可以說是“監制”了這兩個獨立反腐機構的建立。
它們被設計成獨立于烏克蘭總統和政府之外的存在,是西方用來觀察烏克蘭是否真心走向“民主法治”的一個窗口,一面旗幟。
現在,澤連斯基的行為,等于是在全世界面前,親手把這面旗幟給拔了。
布魯塞爾的反應可想而知。
歐盟官員立刻表達了“嚴重擔憂”,這在外交辭令里已經是相當嚴厲的警告了。
有英國媒體甚至傳出風聲,如果澤連斯基一意孤行,歐盟可能史無前例地對烏克蘭進行制裁。
在戰爭時期,任何援助的削減和凍結,都是致命的。
比官方表態更有沖擊力的,是輿論場的反轉。
一直以來堅定支持澤連斯基的《基輔獨立報》,這次竟然發表了一篇措辭尖銳的社論,標題直指總統的行為是“對烏克蘭民主的背叛”。
連自己陣營里的核心媒體都看不下去了,這信號再明顯不過。
這意味著,澤連斯基在國際上苦心經營的“民主斗士”形象,開始出現了無法修復的裂痕。
其實西方對烏克蘭的腐敗問題,早就忍了很久。
拜登政府就曾經因為腐敗,拿援助款敲打過澤連斯基。
大家心照不宣,只是戰爭期間,需要一個團結的形象。
但這種耐心是有限度的,澤連斯基現在的做法,顯然是在試探這個限度。
走到這一步,澤連斯基發現自己被困在了一個親手搭建的舞臺中央,但他已經沒有了退路。
他的身后,是曾經支持他、現在卻怒不可遏的國民。
他的頭頂,是曾經援助他、現在卻目光警惕的盟友。
澤連斯基面臨一個兩難的局面。
撤回法案,放任調查,等于是“引火燒身”,火勢最終會燒到誰,他比誰都清楚。
不撤回法案,強行壓制,那他將徹底失去民心和外援,成為一個孤家寡人。
澤連斯基如何走出這場由他自己點燃的大火,將決定烏克蘭的雙重命運。
參考信源
央視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