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公園,靜臥于成都金牛區與成華區交界的北郊,是一片被時光浸潤了兩千多年的水域。
它不是天然湖泊,卻比許多自然湖更顯厚重 —— 相傳公元前 311 年,秦相張儀監筑成都城時,正是從這片土地取土夯墻,取土處積水成湖,便有了這汪 “成都第一人工湖”。
秦朝的筑城遺跡,到唐宋的文人題詠,再到如今的城市綠肺,北湖以水為墨,寫下了一部與成都共生的千年史詩。
#成都頭條#
漫步北湖岸畔,最先撞入眼簾的是水與史的交織。環湖步道蜿蜒在垂柳與銀杏之間,腳下的青石板偶爾能看到嵌著的古陶片 —— 據說是當年取土時翻出的先秦遺物。
湖面開闊處,水鳥掠波而過,漣漪里晃著遠處的城市天際線,而轉頭望向湖灣深處,幾株百年老榕的虬枝垂入水中,倒影里仿佛還能看見當年筑城工匠們挑土的身影。
公園深處的 “張儀取土處” 是必訪的地標。一方青石碑靜靜立在湖灘邊,碑上刻著 “秦筑成都,取土成湖” 八個篆字,旁邊的石刻壁畫還原了當年的場景:數百工匠肩挑土筐,沿著臨時開辟的土路走向城墻基址,湖床里的積水已初現雛形。站在這里,指尖觸碰冰涼的石碑,仿佛能摸到兩千多年前夯土的溫度 —— 正是這一鑿一挑,筑就了成都城的第一圈輪廓,而北湖,便是這座城最初的 “胎記”。
除了厚重的史跡,北湖的文人氣息也藏在細節里。唐代詩人杜甫曾在此泛舟,留下 “北湖秋水闊,野老意自閑” 的詩句,如今湖邊的 “少陵詩廊” 便刻滿了歷代文人詠北湖的佳作。
若逢周末,常有漢服愛好者在詩廊旁撫琴,琴聲混著湖面的風,讓人恍惚以為穿越到了盛唐的秋日。
更妙的是湖邊的 “陶韻工坊”,游客可以親手仿制先秦的繩紋陶 —— 就像當年筑城時工匠們隨手捏制的器皿,泥土的觸感里,藏著古蜀與秦地交融的密碼。
北湖的滋味,藏在湖岸的煙火里。清晨的 “北湖老茶館” 總是坐滿茶客,蓋碗里的茉莉花茶冒著熱氣,配一碟椒鹽鍋盔,聽茶客擺 “張儀筑城” 的龍門陣,是最地道的成都慢生活。
午后不妨試試附近的 “湖鮮館”,用北湖的鯽魚燉出的奶白魚湯,撒上本地的藿香,鮮得能讓人把舌頭吞下去。若到了秋日,還能買到農戶現摘的柚子,甜中帶點微酸,像極了北湖的歷史 —— 有歲月的厚重,也有自然的清爽。
北湖的夜,是古今對話的舞臺。當夕陽把湖面染成金紅,環湖的燈籠便一盞盞亮起,暖光映在水里,像撒了一地碎金。遠處的 “望城樓”(仿秦代城樓建筑)亮著燈,飛檐在夜色里勾勒出清晰的輪廓,登樓遠眺,一邊是北湖的靜謐水域,一邊是成都城區的璀璨燈火,兩千多年的時光仿佛在這一瞬折疊。
若是中秋,公園還會辦 “祭月雅集”,穿漢服的姑娘們擺上月餅、瓜果,對著月亮吟誦古詩,恍惚間,好像能看見張儀站在城樓上,望著這片由他 “創造” 的湖泊,眼中映著同樣的月光。
北湖公園,是一座藏在城市里的 “時光容器”。它沒有網紅景點的喧囂,卻有成都最本真的記憶 —— 從秦代的夯土聲,到唐代的詩韻,再到如今的茶煙,都浸在這汪水里。
無論是追尋張儀筑城的遺跡,還是只是在湖邊發呆看水鳥,這里都能讓人慢下來,在波光里讀懂:成都的故事,是從北湖開始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