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偉大領袖毛主席是一位全才。打仗治國、寫詩寫作、畫畫書法無一不通。
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毛主席的詩和軍事思想。殊不知,毛主席的書法也同樣出色。
毛主席的書法風格獨特,自成一派。
他不拘泥于一種字體,主打的就是一個有容乃大,并在此基礎上加入自己的想法。
很長一段時間內,毛主席的字體都在各單位廣泛使用。
愛好書法的人,也以得到主席墨寶為榮。
毛主席的衛(wèi)士長李銀橋,就是擁有主席墨寶的幸運兒之一。只不過,這幅珍貴的墨寶被一位省委書記夫人借走了,一直遲遲不還。
李銀橋多次找這位夫人索要,卻都沒有拿回來。很明顯,它要么是丟了,要么被這位夫人私藏了。
那么,李銀橋是怎么得到這幅墨寶的?他最后找到了嗎?
主席慷慨贈墨寶
1962年4月20日,在毛主席身邊工作了15年的李銀橋,即將離開熟悉的中南海,奔赴全新的工作崗位。
15年的朝夕相處,毛主席對于李銀橋來說,不僅是領導,還是朋友,是親人。
所以,出發(fā)之前,李銀橋和毛主席說了一下自己要走的事。
毛主席非常舍不得李銀橋,但又明白,李銀橋不可能一直跟在他身邊。愁了一會兒后,毛主席心里有了一個主意。
一天,毛主席叫來李銀橋,說要送他一個禮物。李銀橋滿心歡喜地踏入菊香書屋,接過毛主席遞來的一個折子。
李銀橋將折子緩緩展開,毛主席寫過的《七律·長征》映入眼簾。
這首詩的形式很完整,包含了標點、作者署名和書寫時間。
書寫形式為豎寫橫幅,字體是行草中的狂草,體勢起伏連綿,筆意奔放,氣勢萬千。
一眼看去,字與字之間錯落有致,字距小,行距密,疏密聚散得宜。
作品用筆方面,有方有圓,中鋒與側鋒相融,既有峻拔剛斷的沉著,又有線條流暢的飄逸。
看得出來,毛主席在寫這首詩時完全是興之所至,揮毫潑墨即興而成,這源于他對書法創(chuàng)作的得心應手,也體現(xiàn)了他在書法上的造詣。
李銀橋捧著折子看了又看,呼吸都不敢太大聲兒。
蒼天明鑒,他饞毛主席的墨寶饞了很久了,但毛主席日理萬機,即便主席愿意給,他也不好意思拉下臉去要,只是提了幾次對毛主席墨寶的喜愛。
圖|1947年,毛澤東在陜北(左一為李銀橋)
沒想到,他無意間的話,讓毛主席記在了心上。
知道他要走了,還特意寫了一幅墨寶送給他。這份珍貴的心意,他怎么能不感動?
毛主席看著激動的李銀橋,有些不好意思:
“近來沒作新詩,抄了一首舊體詩送給你?!?br/>
李銀橋一點也不嫌棄,麻溜地收好,生怕毛主席反悔。他向毛主席道了謝,又陪著毛主席說了會兒話,才回到家中。
一到家,李銀橋就小心翼翼地拿出折子,看了一遍又一遍,越看越喜歡。只不過,看了三四遍之后,李銀橋發(fā)現(xiàn)有句詩漏寫了一個字。
大渡橋橫鐵索寒,“索”字去哪里啦?
李銀橋又看了好幾遍,確定毛主席是漏寫了這個字。于是,第二天,他就找到毛主席,向毛主席反映了這個問題。
毛主席得知自己少寫了一個字,立刻提起筆,在“鐵”字旁邊加了一個“索”字,只有“鐵”字六分之一大小。
這個無傷大雅的小錯誤,讓手跡更加珍貴了。
正式出發(fā)去天津的前一天,李銀橋帶著妻兒正式向毛主席告別。毛主席留他們一家人吃了晚飯,還和他們合影留念。
毛澤東與李銀橋一家
離別時,毛主席不顧李銀橋的推辭,執(zhí)意給他塞了八百塊錢,說是去天津的安家費。
他拉著李銀橋的手,叮囑李銀橋一定要常來北京看他。
如果路過天津,也會去看李銀橋的。
“我死后,你也不要忘了每年到墳頭上看我一次啊……”
毛澤東與李銀橋一家
毛主席的這句話,把李銀橋說得眼眶微紅。離別總是令人傷感,天津距離北京不遠,但下次見到毛主席,還不知道是什么時候。
這樣想著,李銀橋手中,裝有八百塊錢的牛皮紙袋,仿佛有千斤重,壓得他心頭沉沉。
分別的時刻還是到來了。
李銀橋離開北京,毛主席則繼續(xù)坐鎮(zhèn)中南海。他沒有忘了自己的承諾,只要路過天津,就會去看李銀橋,就算看不了,也會問一下。
李銀橋的家被水淹了之后,毛主席還給了他一千塊錢。
毛主席的好,讓李銀橋非常感動,連帶著那份墨寶,也珍惜得不得了。
李銀橋和韓桂馨
為此,他還特意請了劉少奇、周恩來、鄧穎超和郭沫若,在折子后面題寫贈言。
想念毛主席的時候,李銀橋就把墨寶拿出來,也是一種慰藉了。
可是,如此珍貴的墨寶,居然被人弄丟了。這是怎么回事呢?
珍貴墨寶的丟失
李銀橋調到天津后,結識了河北省委書記林鐵,兩人因工作關系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李銀橋夫婦經常去林鐵家中閑談,林鐵及其夫人弓彤軒,也隔三岔五地去李銀橋家中拜訪。
需要注意的是,弓彤軒是一位書法愛好者,對毛主席的墨寶早就心生向往。
弓彤軒(左一)與劉開渠(右二)
得知李銀橋曾在毛主席身邊工作,弓彤軒就在一次閑聊中問道:
“你離開主席時,主席送了你什么文字紀念啊?”
李銀橋老實回答:
“送了我一幅《長征》詩手書。”
弓彤軒一聽,整個人都激動了。她請求李銀橋把手跡拿出來,讓她看一看。
李銀橋認為弓彤軒只是單純地看一下,就痛快地拿出來了。
弓彤軒
豈料,弓彤軒看完后,說要把手跡發(fā)到報紙上去,讓老百姓也欣賞一下毛主席的書法作品。
李銀橋當即就想拒絕,毛主席的墨寶何其珍貴,怎么可能隨意讓他人拿走?
李銀橋
可是,礙于和林鐵的情誼,李銀橋也說不出拒絕的話,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讓弓彤軒把主席墨寶借走了。
事實證明,不懂得拒絕別人無理要求的人,最后都會坑了自己。
林鐵
不久之后,李銀橋確實在一家省報上看到了《七律·長征》的手跡。
但是,這份手跡不是原件,而是復制品,因為它的背面沒有三位中央領導人和郭沫若的題簽。
李銀橋覺得大事不妙,心慌到手抖。他多次找到林鐵和弓彤軒,索要毛主席的手跡,但都沒有拿到。
李銀橋氣得不行,決定不顧一切追回手跡,哪怕和林鐵鬧翻都在所不惜。
然而,天意弄人,就在這時候,“小團體”掀動的動蕩開始了。
因弓彤軒的行為,李銀橋被扣了一個“未經同意擅自發(fā)表毛主席《長征》詩手書,撈稿費”的罪名,備受折磨。
1977年8月12日 中共十一大宣布文革結束
此后,在毛主席的關照下,李銀橋得以沉冤。
劫后重生,李銀橋輾轉于不同的工作崗位,忙得腳不沾地,根本抽不出時間去找丟失的墨寶。
1989年,退休了的李銀橋全力查找毛主席送他的墨寶,費盡心思卻始終杳無音訊。
這份兼具政治價值和藝術價值的無價之寶,至今不知所蹤。
2009年,李銀橋去世。直到離開這個世界,他的內心都是懊悔而痛苦的。
把毛主席的墨寶借給別人,估計是李銀橋做過最后悔的決定。
毛主席墨寶遺失,這對于我們來說,也是一個巨大的損失。
這份手跡去了哪兒?有沒有被毀掉?只能是一個未解之謎了。
參考資料:
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ǎng)-《七律·長征》的來龍去脈 2017.11.21
2.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wǎng)-“紅色伉儷”漫憶在領袖身邊的時光 2013.8.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