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論壇》雜志網站7月23日文章,原題:中國如何拯救了女書 中國部分地區的女性曾使用一種獨特的書寫方式相互交流,這種書寫形式被稱為“女書”(如圖),據說是由中國湖南省的農村女性創造的。女書會被繡在手帕上、寫在扇子上,或者抄錄在手工制作的本子里。這些信息可以是建議、詩歌、悲傷、思念或友誼的敘述。女書除了讓女性表達情感外,還用于傳承儒家文化的傳統價值觀。
21世紀初,鑒于女書面臨即將消失的風險,中國政府開始采取一系列公共政策來搶救、保護和振興這種獨特的女性表達方式。這些行動涵蓋了機構認可、教育、文化空間以及技術應用。2002年,女書被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名錄”。2006年,女書被中國政府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教育領域,自2002年起,女書的發源地湖南省江永縣開始舉辦培訓班,以培養新的女書傳承者。此外,還開發了易于理解的教學材料,用于教授女書的歷史和結構,并且女書作為選修課程在該地區的學校開設,鼓勵新一代傳承女書。
在創建專門的女書文化空間方面,2007年,女書生態博物館在瀟水環繞的浦尾島落成開館,這里是許多女書傳承者的故鄉。該博物館作為文獻記錄和數字化中心,也是展覽和文化活動的場所,同時還是積極推廣和振興這一獨特傳統的有效工具。
中國一直運用尖端技術保護瀕危語言和方言,在創新項目中實現了科學與文化的結合,其中一項重要進展是打造了專門的數字平臺。在高校和研究中心的支持下,官方數據收集平臺對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的相關數據進行匯總整理。這些舉措表明,傳統與創新能夠并行不悖,確保古老的知識在數字世界中找到新的存在形式。
中國制定了一項強有力的國家戰略,旨在保護和重視其豐富的語言多樣性。這一綜合性策略包含多項互補性舉措,所有舉措都致力于確保少數民族語言和方言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該戰略的支柱之一是實地調查,包括對中國境內所有語言進行詳細的地圖繪制。這些數據對于了解每種語言的使用地點和方式至關重要,有助于制定個性化的保護計劃。
另一個重要支柱是對現有語言資料的數字化處理。手稿、錄音和歷史文獻正被整理并轉換為數字格式,這為不同群體獲取資料和制作教育內容提供了便利。
該戰略還借助由大型語言數據庫支持的人工智能模型。這些系統有助于分析、翻譯甚至重建瀕危語言,女書的情況便是如此。
中國政府鼓勵教育包容性并加強地方舉措,推動在學校教授地區性語言,并支持社區的文化項目。這種傳統與創新的結合,使中國成為全球語言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典范。(作者亞拉·維達爾,肖攀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