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劇的時候,是不是很快就會給人物定義為壞人或者好人?
這個世界可以簡單地將人物定義為壞人或者好人嗎?
古往今來,我們也習慣用清官與貪官來區分官員,用好皇帝和壞皇帝來區分皇帝。
可以這樣簡單地來定義、來貼標簽嗎?
胡桂林、龍在宇《歷史的謎局》,以華麗的筆法,用懸疑、推理的寫法,對明清十三場驚天大案抽絲剝繭。
歷史作家紀連海、岳南、王覺仁、呂崢傾情推薦!
每一場貪腐大案落幕,真的是壞人落得報應,好人得到昭雪了嗎?
在朝堂權力爭奪的頂級漩渦之中,封建時代的權力運行有著什么樣的邏輯和密碼?
無論是歷史風云人物,還是普通人,在權力的漩渦之中,都面臨著兩難的抉擇與可嘆的命運。
第十二案“五宇官號案”,號稱中國歷史“金融腐敗第一案”,與普通人有直接關系的大案。
清朝咸豐年間,洪秀全起義,清廷財政困難。
清廷為了緩解危機鑄大錢,鑄大錢是需要銅料的,哪來那么多銅料?
1853年,清廷開始印官票與寶鈔。
但是,百姓只喜歡沉甸甸的銀子,揣在手里才有感覺。
京城富商唯利是圖,在咸豐皇帝的批準下,官商聯手,設立五宇官號,承辦兌換票鈔業務。
這些商人通過經濟手段和“政府資源”,讓票鈔在市面上流行起來。
但是,這種沒有準備金和國家信用背書的紙幣,實際就是朝廷在搶劫!
后果就是,物價飛漲,老百姓多年的積蓄瞬間就被掏空了。
官員和商人大發國難財,做假賬,制造虧空。
1858年,肅順任戶部尚書,嚴查官錢總局與五宇官號賬目。
肅順貫徹咸豐皇帝“人過錢不過”的意圖,查抄了兩千萬兩銀子!百姓被割了韭菜,商人也成了被養肥再殺的豬。
結果是,數百人入獄,被抄家發配,這些商人有些連名字都沒留下。
1859年,戶部稿庫大火,燒毀許多重要賬冊,很多人就安全過關了。
1860年,英法聯軍攻占北京,涉案高官再也沒有人追究了。
最終,銀子歸了朝廷,百姓最終痛恨的是那些“奸商”。
在這個案件之中,誰付出的代價最慘痛?誰最終獲利?
全部壞人都落網了嗎?
到底是誰在背后操縱著這一切?
且看胡桂林、龍在宇在書中一層一層地揭開謎底!
胡桂林、龍在宇在各自的領域深具影響力,文筆精彩,描述一環扣一環,讓你欲罷不能!
胡桂林,《廉政瞭望》雜志總編輯,中國管理現代化研究會廉政分會常務理事,四川省紀檢監察學會常務理事,四川法學會監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期刊協會常務理事,四川省期刊協會會長。
龍在宇,資深媒體人,暢銷書作家。出版有《掌舵》《金牌投資人》《天下商幫》等作品。
特別制作三面花口本,獲得極佳的閱讀感受之余,也具有收藏價值
文稿:姚冬霞
初審:凌小凡 羅明鋼
復審:郭偉
終審:李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