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南沙的夏天,熱得有點上頭,但看球的心情其實比天還要燥——第二屆“百年名校杯高中組,廣附南實3比2絕殺港澳生聯隊,主教練莊嘉得賽后喜笑顏開,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場勝利不是普通意義上的“首勝,而是他個人身份轉型路上的一個小高潮,問題來了,一個95年出生,職業踢過,漂過北控、國安、梅縣鐵漢這些隊,最后選擇扎根南沙當體制內體育老師,這到底是“擺爛,還是另有隱情
好多球迷一聽“退役球員去教書,第一反應就是混口飯吃,仿佛職業球員退了役就只能當青訓或者體校老師,多少有點“對噴意味,可莊嘉得這個例子放在南沙、放在校園足球這幾年爆發式增長的背景下,其實挺有代表性的,畢竟他不是“一夜轉型,而是疫情、俱樂部解散、工資拖欠這些現實壓力下的“被動選擇,但他沒擺爛,也沒“自怨自艾,而是去考了教師資格證,再三年時間里,十幾次考編,最后在廣附南實落腳,這種路子說難聽點,是被現實推著走,說好聽點,是主動給自己尋出路
轉型這事兒其實也不新鮮,國內職業運動員退役后的出路問題老生常談,有學歷的考編、沒證的做青訓,甚至還有人直接下海搞副業,莊嘉得能考下編制,靠的不只是足球技藝,更有點“拼命三郎的勁頭,否則你試試在廣州、中山、深圳這樣的大城市,三年十幾次考體育老師編制,面試要試講、還得秀課堂管理,跟以前場上“帶頭沖鋒完全兩碼事,這種跨度,說不累那是假的
但問題也就來了,職業球員轉型進體制,真能給校園足球帶來多大提升嗎,別忘了,很多退役球員其實沒啥教學經驗,更別說怎么帶學生比賽、怎么把“戰術板上的東西轉化成青少年能聽懂的語言,莊嘉得能上手,除了自己練級,還得感謝身邊有老帶新,比如曹志達、阮金輝這些老師,給他指路,也給他信心,現實就是這樣,想在體制里扎根,光有熱血沒用,得有證、有本事、還得有點人緣
說回比賽本身,廣附南實今年首勝其實不算爆冷,球隊主打本地青訓出身,莊嘉得這些年一直在南沙青訓一線扎根,和港澳生聯隊那種拼拼湊湊的組合相比,默契和體系都要更扎實點,這場球最后階段還能頂住壓力,沒有被對方拖進點球大戰,多少能看出團隊執行力的提升,說到底,足球不是個人英雄主義,尤其校隊更是拼整體,莊嘉得從職業隊帶過來的“細節控,在場邊喊得最多的不是“拼命,而是“別慌、站住位、注意二點球,這種從職業到校園的思維切換,才是真正的價值
當然也不能只看表面,南沙這兩年搞足球,政策端是真給力,區委、區政府、文廣旅體局、教育局一條龍支持,校長陳文學自己就是球迷,平時親自帶隊踢比賽,這種氛圍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的,莊嘉得說南沙“年輕的城吸引年輕的人,其實也不全是客套話,這地方對人才的包容度確實高,給了這些“半路出家的體育老師機會,也讓校園足球有了更多“可持續性,不至于一撥人走了就斷檔
但說到底,轉型不是終點,后面怎么把“職業基因真正融進校園體系,才是難點,莊嘉得和阮金輝的計劃是從小學抓起,初中三年打磨,高中沖省賽、全國賽,讓學生能靠比賽拿運動員證書,有更多升學渠道,這路子其實挺現實,也挺理想化,問題是,學生能不能堅持,學校能不能繼續投入,家長認不認可,都是變數,別忘了,國內校園足球說到底還是升學導向,競技和教育的平衡一直是“老大難,真要培養出一批能進體制、能踢出來的學生,不是一兩年能見效的
不過,站在懂球人的視角,莊嘉得這類“退役轉型派,還是比那些“打工混日子型老師靠譜得多,至少他知道職業足球的門檻、節奏和要求,也懂青訓和校園足球的底層邏輯,關鍵是沒把“職業夢當成唯一出路,而是給學生搭了多個臺階,沒證的可以走體育統考,有證的沖體育單招,這種分流思路,放在國內校園足球體系里,算是比較先進的,點贊一句不為過
當然也不能神化,轉型路上有多少“幸存者偏差,多少人考證失敗、考編失利、最后只能回家帶娃,沒人會天天拿出來說,莊嘉得只是一個縮影,背后是更大一批“不得不轉型的職業球員,如何讓他們能留下、能用好、能帶出更多苗子,才是南沙、乃至全中國足球青訓要直面的課題
結尾還是要說一句,現實比理想骨感,但只要像莊嘉得這樣的人不擺爛、不佛系,校園足球就有希望,但別指望“一個莊嘉得就能扛起所有變革,體系建設、政策支持、家長認同,缺一不可,這才是中國校園足球真正要補的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