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駐華使館的公告發布得悄無聲息,卻猶如一道驚雷:自2025年7月24日起,中國公民可重新申請赴印旅游簽證。這一刻,距離2020年印度以邊境沖突為由單方面凍結簽證,已整整五年。
不到24小時,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的回應直抵新德里:“我們注意到這一積極舉措。推動人員往來便利化符合各方共同利益。中方愿同印方保持溝通與協商,不斷提升兩國人員往來便利化水平?!?兩句話,既給臺階,也劃底線——行動對行動,誠意換誠意。
遲來的“開閘”,印度轉向三重壓力
莫迪政府此次解凍簽證,流程設計盡顯矛盾心態。申請人需在線填寫英文表格,親自奔赴京滬穗簽證中心,還得備好10萬元銀行存款證明或六個月流水賬單。相比此前便捷的電子簽,如今門檻堪稱“史上最高”。
印度之所以如此糾結,完全有跡可循。尤其是特朗普的關稅大棒,一度讓印度愕然。2025年4月,這位美國總統在集會上炮轟印度是“全球關稅之王”,隨即對印度鋁制品征收26%懲罰性關稅;6月再對鋼鐵、汽車和化工品加征25%關稅。塔塔、馬恒達等巨頭訂單暴跌,失業率飆至12%以上。
更狠的是7月20日的最后通牒:要求印度8月1日前切斷中俄石油貿易,否則對美出口關稅翻倍。當G7峰會上莫迪連領導人合影都缺席時,新德里終于看清——西方靠不住。
經濟數據更觸目驚心。外資對“印度制造”信心崩塌:吸引外資額從2021年的439億美元暴跌96%至2025年的3.53億美元。小米48億資產被凍結、OPPO工廠停工,連印度商工聯合會都疾呼:“中國掌握著印度制造業命門!”
五年博弈,中國淡定破局
當印度揮舞簽證武器時,中國選擇以柔克剛。2025年前四個月,中方已向印度公民發放簽證超8.5萬份;西藏神山圣湖重新向印度香客開放——邊境沖突后首次。這種不對等開放,反而讓印度陷入外交被動。
中印外交天平早已傾斜。王毅外長7月14日會見印度外長蘇杰生時直言:“中印關系改善來之不易。” 蘇杰生則承諾“聚焦共同點”,字里行間透著務實。畢竟,印度80%稀土依賴中國供應鏈,連布拉莫斯導彈都需中國北斗芯片。
簽證解凍只是印度連環棋的一步。半年內,印度國安顧問、防長、外長接連訪華;加勒萬河谷出現中印士兵聯合巡邏;連擱置三年的中資光伏項目也悄然放行。每一步,都在回應特朗普的關稅大棒。
旅游市場,理想遭遇骨感現實
莫迪瞄準的是中國游客的錢包。疫情前的2019年,中國出境游達1.55億人次,其中30萬踏入印度。印度酒店業協會測算:每10萬中國游客創造2萬崗位。眼看泰國靠中國游客賺得盆滿缽滿,印度旅游部長曾喊出“爭取10%中國游客”的豪言。
現實卻潑了冷水。去哪兒網數據顯示簽證消息公布后,赴印機票搜索量暴增10倍,但社交媒體上“給錢都不去”“命要緊”的刷屏留言,揭露了信任赤字。印度旅游的硬傷觸目驚心:2023年強奸案日均超86起,泰姬陵收費內外有別,新德里機場中文服務空白。
更深的鴻溝在產業層面。富士康印度工廠300名中國工程師集體回國,讓電子產業陷入癱瘓。印度試圖用旅游簽證試探民意,為后續工作簽證松綁鋪路——沒有中國工程師,“印度制造”不過是空中樓閣。
簽證解凍的消息傳出后,印度駐華使館微博下一條高贊評論寫道:“先把中國工程師的錢還了再說!” 莫迪的轉向看似突然,實則是特朗普關稅大棒下的求生之道。
當中方冷靜回應“愿提升便利化水平”時,新德里的決策者們或許該想想:為何五年間中國能對印度公民簽發8.5萬份簽證,而印度對中國人的簽證發放量暴跌99%? 真正的破冰,從來不在簽證紙面,而在人心之間。
如今印度街頭已有旅行社掛出“歡迎中國朋友”的橫幅,但恒河水能否洗刷五年隔閡,還要看莫迪如何平衡——既要人民幣救命,又要美元續命,這場走鋼絲的游戲才剛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