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壇優秀級人物楊威如今已退役。
退役之后就做起了直播帶貨。
他也經常在網絡上發一家五口的日常生活。
但是,最新一條視頻引發了網友的不滿。
他硬是沒給自己兒子留一絲情面。
那么,楊威最新一條視頻到底是什么?
他們夫妻二人是如何教育自己孩子的?
體操奧運冠軍楊威和楊云退役后投身直播帶貨行業,夫妻檔積累了不少粉絲。
整個家庭逐漸成為網絡紅人,就連楊陽洋的外婆也開通了專屬賬號。
夫婦二人對發布子女日常頗為熱衷,特別是兒子楊陽洋。
因早年參加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積累的人氣,成為當前最受關注的內容核心。
現實情況是楊威夫婦的單獨出鏡內容熱度逐漸走低。
而楊陽洋每次出現都能引發熱議,甚至多次登上熱搜榜。
這讓父母自然將他視為內容創作的關鍵人物。
正值青春期的楊陽洋對外貌和表現愈加在意,對鏡頭排斥情緒強烈。
楊威便改變了拍攝策略,從直接溝通變為隱蔽拍攝。
有時只能在遠處捕捉零星片段,這些素材會通過視頻剪輯反復出現在不同內容里。
今年暑假開啟短短數日,這位父親已經在社交平臺發布了14個楊陽洋主題視頻。
這些片段多展現家庭生活細節,比如父子間的日常交流。
雖然模式重復,但依然吸引大量觀眾駐足。
7月23日更新的視頻卻觸發輿論風暴。
內容本是楊陽洋照顧妹妹的溫馨場景,哥哥隨意扎著頭發,穿著家居服陪妹妹玩樂。
最引起爭議的是楊威搭配的文字。
說的是我兒子要才華有菜花,要長相有洋相,要學歷有病歷,要氣質有棄治。
你憑什么看不上我兒子?
卻未料網絡用語引發多重解讀,“菜花”在網絡語境中與傳染疾病同音。
“病歷”涉及醫療問題,“棄治”又含消極情緒。
多個敏感詞匯串聯形成負面效果。
網民反應迅速且激烈。
用“內容不合適”“沒文化”“博眼球無下限”等批評刷屏,要求刪除視頻的呼聲很高。
有人指出:“拿孩子健康玩梗令人不適?!?/p>
部分網友則追溯到楊威過去在綜藝節目中的表現細節。
當然,多數人都明白楊陽洋的身體健康狀況良好。
這場風波本質是網絡流行語使用不當帶來的表達災難。
顯示楊威在平衡幽默表達與親子話題時欠缺考量。
在社交媒體中,楊威常以“家庭教育專家”姿態出現,分享各類教育理念。
但是,他發布的內容卻呈現矛盾狀態。
兒子在有限配合拍攝的片段里,核心話題是對父親喋喋不休說教的反感。
而兩個小女兒聽訓時也常出現眼神游離等行為。
這種表面教育示范與實際反應的割裂,使一些觀眾對其教育效果持保留態度。
楊陽洋的成長軌跡也反映出相關問題。
幼時父母斥資數十萬進行高爾夫系統培訓,期待他在這條路上有所作為。
但是,進入青春期后他主動轉換運動方向轉而學習籃球,導致前期投入成本全部付之東流。
當楊威計劃讓兒子赴歐美留學時,楊陽洋堅持獨自赴港讀高中。
兩個小女兒的情況同樣出現波折。
去年楊威以健康狀況為由為她們安排了家庭私教,但學業成績不升反降。
盡管楊威在視頻中反復強調自己不看中學術排名。
但內容中暗含各種隱性期待。
不論學習表現如何,他總要強調“其他方面必須優秀”的要求。
這種無處不在的精神壓力傳導不僅令觀眾產生壓抑感,更可能影響子女的成長狀態。
教育研究者調研顯示,過度強調全面發展的壓力可能反作用到孩子發展潛力上。
有網友認為楊陽洋堅持離開家庭去香港求學,就是為了遠離這種無時不在的精神控制。
他在校內時刻保持拘謹姿態,連舒適放松都顧慮會被拍成影像資料傳播。
這場文案風波背后指向的是更普遍的現實困境。
隨著網紅經濟深入,越來越多年輕父母嘗試將孩子作為創意內容的核心。
通過親子日常積累賬號價值。
根據新媒體研究機構的最新報告顯示。
在主流短視頻平臺上專門展示孩子內容的主播賬號年均增長達67%。
但是,在追求商業價值過程中往往模糊了隱私界限。
青少年逐漸形成的社會化人格在這種過度曝光中易受干擾。
兒童發展心理學領域的研究表明。
在成長期被持續公開家庭細節的青少年,比同齡人更容易出現社交障礙和身份認同混亂。
很多網友呼吁楊威一家減少將楊陽洋打造成“流量工具”的模式。
真正去給予孩子成長所需要的自由空間與心理緩沖地帶。
這不僅是單一家庭的問題,更是當下網絡社會中眾多內容創作者需要重新思考的家庭倫理課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