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大意失荊州”,我們還遠遠沒有到可以放松警惕的時候。
據報道,近來美國貝萊德財團突然在李家港口交易上主動讓步,不僅同意接納中遠集團,而且還提出聯合并購方案,這一轉變讓不少國人備受鼓舞,甚至有業內人士將其解讀為 “在中方實力面前,美方已然認輸”。
然而,伴隨我國嵐橋集團運營的澳大利亞達爾文港口突生變故,事情或許并沒有看上去的那么簡單。
之所以這么說,主要是幾乎在貝萊德傳出“讓步”消息的同時,澳方發布了嚴重阻礙我國外貿發展的達爾文港回收計劃,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令人生疑。
而且澳方完全沒有理由這樣做。一方面,嵐橋集團2015年斥23.5億租下達爾文港時,與澳方簽訂了99年的租期合約,如今不過才到租期的1/10。
另一方面,嵐橋集團在短短幾年內將達爾文港口吞吐量,從1600萬噸提升至3000萬噸,為當地創造5000個就業崗位,極大帶動物流業、倉儲業等相關產業發展。此時澳方違約,不僅阻礙當地經濟發展,還可能讓其他投資者對澳市場望而卻步。
不止如此,近年來經過中澳的共同努力,雙方關系已逐漸走上正軌,就在澳方發布回收達爾文港計劃之前,其代表團剛結束對我國的訪問,雙方還就深化拓展互利合作達成了重要共識,不可能無緣無故“開倒車整活”。
種種跡象,專業人士認為,或許只能說明一件事,即美方眼見“通過貝萊德偷偷吞下李氏手中,包括巴拿馬兩端港口在內的43個港口,進而打壓中方外貿”的計劃破滅,便趁著眾人不注意,轉而盯上對中美較量更具戰略意義的達爾文港,霸權施壓澳方。
據了解,達爾文港不光光是貿易樞紐這么簡單,其地處澳大利亞北部戰略要沖,是面向亞洲的門戶,也是美“印太”軍事布局的重要節點,一旦落入美國手中,不僅我國海外交易將嚴重受挫,還會對我國安全造成威脅。
而且從2015年起,美方就曾多次明里暗里地表示“奪港”意圖。不管是為了扳回一城,還是出于戰略布局,專業人士認為,美方如今既選擇出手,恐怕不會輕易放棄。
不過有句老話說得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實我方早已識破這一伎倆,并作出強硬回應:“中國企業通過市場方式獲得達爾文港租約,其合法權益應該受到充分保護。”
說起較量,我國外交發言人早就提醒過美方:不妨回頭看看,這些年在關稅戰、貿易戰、科技戰中究竟得到了什么?
答案顯而易見——在持續“作妖”下,美方從民生小事到國家制造業競爭力、進出口貿易,再到六代機、5G通信、航空航天、生物技術等科技領域發展,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減退。
可見,固然美方曾長期憑借先發優勢在諸多領域獨占鰲頭,但在當下全球發展的大格局中,這些優勢正不斷被中方強勁發展勢頭所蠶食。
說到底,其實美方的種種操作,本質上是對自身競爭力下滑的焦慮體現。
然而,隨著中國在科技、貿易等領域的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當“中國方案”在全球范圍內獲得越來越多認可,美方試圖通過遏制手段維持優勢的做法,只會讓自己在全球化浪潮中愈發被動。
這也提醒澳方要看清局勢,及時終止美方背后種種毫無由頭的干預,否則已經回暖的關系,或又要遭遇“倒春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