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26日報道 西班牙知華講堂網站7月24日發表題為《歐盟-中國建交50周年:行則將至,路在腳下》的文章,作者是西班牙國立遠程教育大學歐盟法與國際關系學者哈維爾·波拉斯·貝拉拉。文章摘編如下:
歐盟-中國建交50年以來,這一外交關系對雙方都產生了積極影響,這是不爭的事實。
1975年,雙方開始了一段以貿易為主的關系。進入21世紀,中歐關系不斷發展,重點轉向深化全球合作。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雙方關系擴展到應對氣候變化政策、能源問題以及新技術投資等領域。自那時起,中國和歐盟都認同維護全球多邊體系的重要性,這既包括利用國際組織作為會晤和討論的論壇,也包括遵守《巴黎協定》等國際協議。
然而,雙方關系中也出現了緊張因素,這涉及經濟競爭、相互市場準入,以及對彼此內部社會結構理解上的困難等。
我們必須反思近期所犯的一些錯誤:首先,雙方談判多年的一項投資協定遭歐洲議會擱置。一系列外交性質的事件阻礙了這項對雙方都極為有益的協定,而這項協定本應標志著雙邊關系的飛躍。
其次,歐洲將中國定性為“制度性對手”。當中國已融入國際組織并積極參與其中時,這種對其所有行為進行全盤否定的改變令人費解。中國當然是一個競爭者,但它也證明了其遵守國際協定的承諾。
與此同時,當歐盟近年來更側重于尋找分歧時,中國卻繼續推行其國際政策,無論是在貿易領域(鞏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還是在多邊主義層面(參與聯合國和世貿組織,并通過“金磚+”合作模式支持全球南方)。
這一切使得慶祝雙方建交50周年的此次會晤變得至關重要。歐盟仍然是一個能夠與中國溝通的參與者。過去50年建立文化紐帶和文明間相互認知的努力,應成為我們在構建多極化世界過程中相互理解的基礎。
中國尋求包容性多邊主義,而歐盟在不放棄其價值觀的同時,尋求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這兩種立場是互補的,兩個行為體都致力于為其公民謀求最大利益,并一致認為我們的福祉必然與共同利益息息相關。
套用西班牙詩人安東尼奧·馬查多的詩句:“行人啊,地上本無路,路是人走出。”雙方所需的是共同前行的意愿。我們需要在認知、理解以及不放棄戰略合作前提下的良性競爭中,共同鋪就這條路。(編譯/韓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