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辦賽事的體育場館也是全民體育公園,惠民的同時,更好地融入城市風貌;地鐵新線路開通,大家通勤更方便了;道路升級,外立面上新,十五運會元素穿插樓宇之間,市容市貌日新月異……十五運會倒計時100天將至,廣東正以嶄新面貌迎接十五運會、殘特奧會的到來。
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時隔10年,再次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明確了城市建設發展依靠誰、為了誰的根本問題,著力破解建設什么樣的城市、怎樣建設城市的重大命題,為城市發展建設定向領航。
把握五個“轉變”的城市工作要點,落實城市工作七個方面的部署,廣東將辦賽事與辦城市有機結合,堅持人民城市理念,主動適應形勢變化,大力推動城市品質提升工作打造宜居城市,賡續歷史文脈,實現全運為民全運惠民。
堅守城市之本
貫徹“全運為民 全運惠民”的理念
夜幕降臨,天河體育中心熱鬧非凡。
跑道升級換新顏,市民們絡繹不絕,在四星級標準的健身步道上盡情揮灑汗水;南廣場的圍墻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綠樹和草坪,整體看起來更開闊了;公廁、環衛站重新調整位置并作了裝修,既美觀,又為行人行走騰出了空間。
這座跨時代的體育地標,有了新模樣。1987年舉行的六運會,天河體育中心拔地而起,推動了廣州向東拓展;2025年舉行的十五運會,天河體育中心再次升級改造,打造城市“無界體育公園”,進一步融入市民的生活。
賽事,也是城事。從六運會到九運會,再到十五運會,每一次體育盛會在廣東召開,城市生活都會迎來一次提質升級。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建設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人民群眾生活更幸福。
在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和全國第十二屆殘疾人運動會暨第九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廣東賽區籌備委員會成立之初,廣東便明確,要統籌推進市容整治、公共配套等工作,高質量營造城市無障礙環境,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質。
創造優良人居環境,不僅是城市工作的中心目標,更是辦會的要求。
在籌備建設十五運會的過程中,廣東始終把“創造優良人居環境”放在重要位置,將賽區建設與城市建設有機結合,貫徹“全運為民 全運惠民”的理念,打造現代化人民城市。
用于舉行賽事的場館,不僅服務賽事,更服務于人民。
廣東省奧體中心升級改造后,室外增加了3.9萬平方米綠地面積,為群眾提供了更多林蔭活動場地。田徑場的二層全面對外開放,將打造成一個24小時的全民運動健身平臺。在此次升級中,二層增設了一條800米的智能化公益跑道。市民在跑道上可以風雨無阻地運動,跑步時還能通過智能化設備實時查看自己的跑步數據。
除了供市民使用的跑道外,奧體中心新建了8000平方米的賽事運行指揮中心。該中心在賽時主要用于賽事指揮,賽后該空間將動態轉換為市民體育活動空間。該中心的健身空間分為三層,賽后將靈活變為兩個籃球場、8個羽毛球場、3個壁球場以及若干個乒乓球場等活動空間。
場館四周,人居環境也在提升,讓人民生活更舒適。
在廣州大學城體育中心周邊,街區經過改造后更“精致”了。
東北側的戶外健身區域,重鋪塑膠地墊,更換陳舊運動設施,人氣又旺了起來。針對年輕人的運動習慣,全島新鋪設約58公里的彩色慢跑騎行道,既彰顯躍動的青春氣息,也方便市民辨別位置。周邊共改造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在附屬公用設施設計中融入嶺南文化,彰顯青春氣息。
廣州統籌推進30個場館周邊17個精致街區建設,拓展供市民游客活動、休閑的城市共享活力帶,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廣東始終將建設現代化人民城市作為籌備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工作的重點。
把握工作之重
發揮科學規劃的最大效益
將辦賽事與辦城市結合,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十五運會,并非單純的競技場,是展示城市發展的窗口,更是驅動城市能級躍升的引擎。
思深方益遠,謀定而后動。
“轉變城市發展理念,更加注重以人為本;轉變城市發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約高效;轉變城市發展動力,更加注重特色發展;轉變城市工作重心,更加注重治理投入;轉變城市工作方法,更加注重統籌協調。”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點明了城市工作的要點。
把握工作之重,廣東主動適應形勢變化,從科學規劃入手,充分發揮規劃的最大效益。
廣東專門印發了《城市側服務全運盛會行動方案》,系統部署了城市風貌提升、交通暢順、衛生防疫、宣傳推廣和隱患排查“五大行動”。
——“塑”新貌,推動17個承辦地市因地制宜開展城市品質提升工程,以歷史街區、城市公園、門戶節點、通勤道路、體育景觀等為提升重點,以點帶面,展示全貌。
——“暢”出行,聚焦打造安全、高效、便捷的城市交通體系。全省圍繞623條涉賽保障道路,全力疏通堵點、整治環境、提升景觀,打造“暢安舒美”道路通行環境。
——“護”安康,以全運會為契機織密城市健康防護網,讓賽事健康紅利惠及千家萬戶。
——“創”氛圍,致力于全方位、立體化營造“激情全運會,活力大灣區”的濃厚宣傳氛圍。在承辦地市的重點商圈、城市地標、公交系統等載體的超過15萬塊電子屏高頻次展播賽會形象標識。
——“筑”平安,為精彩賽事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這“五大行動”既服務賽時需求,更立足長遠惠民,致力于將賽事的“短期保障力”轉化為城市“持久發展力”。
以“五大行動”為指引,廣東各市積極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策略,辦出城市特色,辦出賽事精彩。
在深圳,地鐵16號線二期已進入空載試運營階段,正式開通的日子也迎來倒計時,線路建成后將有效加強龍崗中心城與園山片區聯系,助力深圳東部形成“一小時交通圈”
在茂名,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群眾賽事活動定向項目的賽場設計深度融入地域文化特色,構建“山、海、農、城”四大競賽單元,讓賽場成為地域文化的鮮活展臺。
在云浮,9個曲棍球石藝雕塑地標性景觀片區正成為城市新的打卡點。云浮市曲棍球場作為十五運會曲棍球項目的主賽場,該市借這一契機,將運動元素融入市容市貌中,打造“曲棍球之城”的城市名片,讓運動基因躍動城市脈搏。
在中山,小欖鎮東升片區舊貌換新顏,該市將棒壘球元素融入東升片區的人文風貌中,促進體育精神與社區文化有機融合。
更美麗的城市面貌、更立體的交通網絡、更濃厚的全運氛圍、更科學的健康防護、更牢固的安全保障,廣東用行動生動闡釋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真諦。
傳承城市之魂
下足繡花功夫延續城市文脈
當夕陽的最后一抹余暉消散,廣東省人民體育場的燈光便如約亮起。改造后的省人民體育場,成為周圍群眾運動的好去處。
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是廣東體育文脈的見證。據悉,廣東省人民體育場所在地作為體育場的歷史已有1400多年,被譽為“嶺南體育文化的活化石”。新中國成立以來,多屆省港杯、兩屆全運會、2010年廣州亞運會等重要賽事在此舉辦。
千年體育場迎全運,改造升級換新貌。改造后的體育場不僅保留了深厚的歷史底蘊,還融入了廣州紅色基因和廣東體育輝煌成就的設計元素。
5月30日晚,廣東省人民體育場迎來十五運會女足(U16)的比賽,來自全國各地的小花們,在嶄新的體育場上競逐。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廣東下足繡花功夫,延續城市文脈,讓老建筑、老城區等歷史文化遺產繼續發光發熱。
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
廣東在省層面出臺城市體檢、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城中村改造、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等政策文件,頒布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地方性法規,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制度框架;地市層面,深圳出臺城市更新條例,廣州出臺城中村改造條例等。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
夜晚,梅州市梅江區的嘉應古城騎樓亮燈,迎接各地的游客。梅州將承辦十五運會競體組男子足球U16以下組、群眾組男子五人制足球甲組、乙組、老將組比賽。
梅州借此契機對嘉應古城騎樓進行修繕,并精心設計“觀賽+旅游”精品線路,將賽事場館與嘉應古城、夜游梅江等“梅江八景”文旅資源串聯,讓歷史資源活起來。
在廣東省人民體育場下,廣東省體育博物館正在加快建設。博物館將打造成為一座體育文史寶庫,系統梳理和收藏廣東體育歷史印記,促進廣東體育文化薪火相傳。
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之下綻放出光芒,讓城市留住記憶,讓人們記住鄉愁。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為人民。十五運會開幕在即,俯瞰廣東各市,正以宜業、宜居、宜樂、宜游的新面貌,迎接八方來客。
南方+記者 梁時禹
原標題:《因為賽事,愛上城市!看廣東如何讓“城”與“賽”雙向奔赴》
欄目主編:秦紅 文字編輯:宋慧
來源:作者:南方plus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