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5日,俄羅斯聯合造船集團董事會主席阿列克謝·拉赫曼諾夫宣布,“庫茲涅佐夫海軍元帥”號航空母艦因“缺乏維修價值”將被報廢或出售。這艘服役34年的老艦自2017年大修以來,累計消耗1100億盧布,卻因2018年浮船塢沉沒導致甲板被砸穿、2019年焊接火災致1死12傷等事故始終未恢復戰斗力。諷刺的是,同型艦中國“遼寧號”2018年在大連造船廠僅用18個月便完成類似維修,費用不足5億美元。
俄方拒絕中國協助的根源在于技術保密焦慮。俄海軍專家安德烈·克拉斯諾佩羅夫曾警告:“中國仿制蘇-33艦載機開發殲-15,若接觸航母核心結構恐復制全艦設計”。更深層的是政治心結,俄國防部2019年內部報告稱“航母象征大國地位,自修失敗也比外包體面”,結果導致2022年二次火災后維修徹底停滯。而中國同期已攻克艦用鋼材低溫韌性技術,能為俄提供零下50度防凍甲板,但俄方堅持使用本土劣質鋼材,導致北極圈內船體腐蝕速度提升三倍。
維修工程淪為系統性貪腐的溫床。俄安全局2023年調查顯示,1100億盧布維修款中約660億被承包商與官員瓜分,例如某次“鍋爐更換”項目報價90億盧布,實際僅用二手零件拼湊。技術斷層同樣致命:建造該艦的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已歸屬烏方,俄境內無企業能生產同規格推進軸,被迫用民船零件替代,致使2021年試航時航速驟降至14節。更荒誕的是,80%艦載機飛行員因長期無訓練平臺退伍,剩余人員2024年轉崗至陸基機場,航母徹底淪為“無艦載機的浮動碼頭”。
放棄航母暴露俄海軍戰略失調。俄《2050海軍戰略》雖宣稱聚焦核潛艇與高超音速導彈,但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沉沒后,放棄航母使俄在黑海制空權徹底歸零——2025年北約航母在克里米亞外海演習頻次同比激增300%。經濟層面更顯諷刺:報廢決議同日,俄財政部宣布將航母維修預算轉用于生產600輛T-90坦克,但這些坦克在烏克蘭戰場平均存活時間僅72小時。
若回溯2018年浮船塢事故節點,俄方本有止損機會。中國大連造船廠當時提議以“備件互換”模式合作:中方提供浮船塢與焊接技術,俄方以核潛艇消聲瓦技術作抵。但俄國防部以“地緣風險”否決,轉而耗時三年自建浮動船塢,期間航母甲板銹蝕面積擴大至1200平方米。同期中國完成山東艦電磁彈射系統升級,而“庫茲涅佐夫”號仍在使用蘇聯時期滑躍甲板,艦載機最大載彈量不足中方同型艦一半。
7月26日,摩爾曼斯克港工人開始拆卸航母雷達系統。這些拆下的零件將用于維修黑海艦隊受損護衛艦,后者因烏克蘭無人艇襲擊損失總數達25艘。現實教了俄羅斯一磕磣,他們已經不是世界一流軍事強國了,放下面子修航母的尚能遠航,死撐場面的只剩論斤賣的廢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