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日,泰國與柬埔寨之間沉寂多年的邊境沖突再次爆發,短短幾日間,戰火迅速升溫,從小規模交火迅速升級為軍事打擊行動,戰機呼嘯、炮火連天。
泰國軍方不僅出動了F-16戰機進行空襲,還使用了以色列制造的卡車炮與集束炸彈等重型武器,從泰國方面發布的戰報來看,火力優勢顯而易見,柬埔寨軍隊在多次交火中損失慘重,陣亡士兵超過百人。
這是近年來泰國對柬埔寨最強硬的一次軍事回應,而這種“高烈度打擊”并不只是戰術層面的選擇,其背后還有明顯的政治意圖。
有泰國軍事分析人士指出,F-16和以色列卡車炮的聯合使用,具有“壓倒性火力示范”的意圖,目標不僅是戰場勝利,更是向柬埔寨及其背后可能的支持者釋放信號:泰國有能力也有意愿控制事態。
集束炸彈
柬方明顯難以匹敵,在連日打擊后,柬埔寨軍方不僅在軍事層面開始轉入防守,在政治上也發出了停火信號,洪森政府已經不再堅持強硬對峙的立場,暗示愿意接受第三方調解。
但停火談判并不容易。
最初,泰方堅持拒絕任何形式的“第三方介入”,強調問題應由“兩國直接解決”,然而在局勢逐步復雜化、國際社會開始關注后,泰國最終表示可以接受第三方調解,但前提是柬埔寨必須“首先表現出誠意”。
這實際上是要求柬方在輿論與外交上“先服軟”。
政治上的“誰先低頭”問題,往往比軍事對抗更棘手,尤其是在當前背景下,泰國政壇剛剛經歷過一次政治震蕩——泰國代理總理佩通坦在與柬埔寨洪森的私人通話錄音外泄后被暫停職務,引發巨大政治風波,而這段錄音的泄露,恰恰成為兩國仇怨進一步激化的導火索。
在這場突如其來的風波中,背負著政治壓力的他信家族明顯不愿善罷甘休,他信在社交媒體上公開發文,措辭強硬:“要留出點時間好好教訓一下洪森。”
這并非虛言,泰國此次軍事行動的“非比例反應”,顯然與他信家族的情緒密切相關,對他們而言,此次沖突不只是領土問題,更是一次對泄密事件“政治清算”的機會。
洪森則回應稱:“他信不能因為一己之私讓兩國陷入危險境地。”表面看是一句外交辭令,但其中的不滿與警告不言自明。
值得注意的是,若非佩通坦的私下通話錄音外泄事件,原本兩國其實在6月份就已接近停火,錄音內容雖未全部公開,但據多方消息透露,其中涉及了對洪森政府的“支持暗示”與對沖突管控的“非正式溝通”,被泰國軍方與媒體解讀為“軟弱”乃至“越權”。
在泰國政壇本就復雜的局勢中,這段錄音成為他信家族推動代理總理下臺的關鍵證據,而洪森在錄音事件中的“被動地位”,也讓其在泰國政界面前被標簽為“不可靠合作者”。
面對持續不利的局勢,洪森政府開始展開外交層面的應對。
7月25日,柬埔寨官方召集了多國駐金邊使節,通報邊境沖突最新情況,并呼吁國際社會“關注并介入調解”,根據消息人士透露,洪森的核心目的很明確:希望通過中美兩國的影響力,制衡泰國、緩和局勢。
然而,這條路并不好走,中國與泰國、柬埔寨兩國長期關系良好,且多有經濟合作,美國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則因戰略收縮而大不如前,洪森期待的“大國調解”,最終是否會成為現實,仍未可知。
事實上,洪森自己深知在當前的地緣環境下,中國的態度最為關鍵,但中國外交一向講究“不干涉內政”,在區域沖突問題上也傾向于通過多邊機制推進,而非單邊介入。
7月26日,東盟秘書長高金洪訪華期間,中國外長王毅給出了明確表態,既展現了中國的區域責任感,也巧妙避免了直接卷入紛爭。
王毅指出:“泰國與柬埔寨的爭端,歸根結底是西方殖民者留下的問題。”這一表態既點出沖突根源,也為中國拒絕直接干預找到合適立場。
更關鍵的是,王毅提出由“東盟方式”解決問題,呼吁雙方通過東盟內部協調機制達成諒解,并明確表示支持東盟輪值主席國在此中斡旋。
東盟2025年輪值主席國是馬來西亞,中方此舉顯然意在通過“背后支持”馬來西亞,讓其扮演“調解者”角色,這樣一來,中國既可穩定區域秩序,也可避免落入“選邊站隊”的尷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