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井蓋這個東西常見于人行道,在新建成的板塊甚至會規劃到綠化帶里。
沈撫示范區為杜絕管網建設、維修時道路反復開挖形成的“拉鏈”現象,沈撫新城在道路兩側全部規劃了綠化帶,專門用于布置各類市政管線,機動車道上將徹底實現沒有管線和井蓋,保證道路通行順暢和行車安全。沈撫示范區主干道路網黑色路面下沒有市政管線,看不到一個井蓋,避免了道路因管線維修而反復開挖的缺點。
但是這只能出現在新板塊。
在老城區因為歷史遺留問題,不可能進行大規模管道遷移,導致快車道存在很多井蓋。這些井蓋長時間被車輛碾壓,機械強度降低得很快。不一定啥時候就壞。
這不,沈北新區沈陽師范大學門口的井蓋就讓一個車主的愛車“吃癟”了。
可以清楚地看到輪胎和輪轂都快了。
損失慘重。
上圖為三月份于洪區發生的一件事,當天,一輛白色SUV以正常車速駛過路中央的井蓋時,右后輪突然碾壓井蓋邊緣。剎那間,重達數十公斤的鑄鐵井蓋如炮彈般彈射而起,在空中劃出一道弧線,直奔后方一輛比亞迪轎車的前擋風玻璃。
這些在快車道的井蓋真的是危險,很多翹起來的平時被壓一下響一聲的頂多給附近居民吵醒,這種損壞的可是給路過車主造成了很大財產損失。甚至可能旁邊停放的車還可能遭受“飛來橫禍”。
據統計,我國每年因井蓋問題引發的交通事故超2000起,而涉事單位“踢皮球”、整改拖延已成常態。專家指出,許多井蓋僅滿足“靜態驗收標準”,卻忽視了車輛反復碾壓下的動態損耗。
其實關于井蓋的處理方式還是有很多國家的做法可以借鑒的,比如東京的做法:井蓋下方加裝防彈網,即便井蓋移位也能兜住;新加坡則啟用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井蓋狀態。反觀國內,長江沿線某省會城市曾耗資百萬為井蓋安裝二維碼,最終卻因缺乏日常巡檢淪為擺設。
去年沈陽依托智慧市政系統,全市公共區域內115.5萬個井蓋實現“一蓋一編碼,一井一檔案”,一旦丟失或損壞,有關部門能夠迅速發現、上報、調度、處置。
但是問題發生前好像又做不了啥,頻繁檢查這些井蓋又不現實。
提升安裝工藝?很多人都看過外國一些國家安裝井蓋的視頻,那樣確實會安全很多。
但是在這片土地上幾年一修,今年安裝完事了,明天就刨了,好像也不現實!
大家覺得這個問題應該怎么解決好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