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旦 攝
#愛臨汾 贏未來。炎炎夏日,高溫酷暑。臨汾市攝影家協會幾名會員,受翼城縣文聯、翼城縣攝影家協會的盛情邀請,專程來到翼城縣西閆鎮古桃園村,系統拍攝這座中國傳統村落、中國歷史文化名村。感受藏在深山里的古村落有多美,氣候有多涼爽,環境多宜人。
張旦 攝
當我們一行人驅車踏進古桃園村古村落,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層一層疊加的老房屋,錯落有致,房在花叢中,路在石板上,石頭房子黃土墻,仿佛就是世外桃源,形似的布達拉宮。
張旦 攝
同行的攝影人,各自選取拍攝的好角度,或航拍或仰拍,加上翼城縣舞蹈家協會的藝術家友情們出鏡,加上天空也作美,一幅幅動人的攝影作品創作出來了......
張旦 攝
筆者上網查了一下,古桃園村位于西閆鎮東南7公里,2012年被臨汾市委、市政府授予“臨汾市文明和諧村”榮譽稱號。2016年12月,古桃園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9年1月,入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張旦 攝
古桃園以前叫做桃園,桃園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在世人眼前是公元前607年,當年九月,晉靈公為從權臣趙盾手里奪回晉國權柄而想方設法,終于趙盾要離國出走之時,遇見族人趙穿,趙穿勸趙盾慢行。離開趙盾之后,在九月二十六日,趙穿攻殺晉靈公于桃園。從此晉國的國君開始處處受制于卿室,原來公卿貴族內部的權力爭斗最終演變君主與公卿的權力爭斗,爭斗的結果以國君的失敗而告終,從此晉國開始日落西山。屬于晉國的時代以晉悼公復霸的回光返照而終結。
張旦 攝
明洪武年間,注定是一個要被歷史銘記的時代。從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至明永樂十五年(公元1417年)共進行了十多次大規模的移民,這成為中國史上乃至世界史上都罕見的移民活動。浩浩蕩蕩的移民隊伍中,一對李姓兄弟從洪洞大槐樹老鸛窩下一路向南,迀至翼城東南歷山腳下一棵核桃樹旁,掘窯洞定居、開疆辟土、繁衍生息,始建山西翼城縣西閻鎮古桃園村。
張旦 攝
民國27年(1938)7月,日軍攻占翼城后,分兵七路向東山進攻,不久便占領了上河、大河一帶,翼城縣抗日政府便遷到古桃園村,駐扎在村民侯瑞娥泉子溝老院和村民李士權老宅里。侯瑞娥泉子溝老院建于清代后期,為南廳北樓東西廈的四合院,東有角樓一座,高三層,當時抗日政府縣長李丙晨就在三間北房中辦公,角樓上有犧盟會員和八路軍戰士、民兵等人輪流站崗放哨。
張旦 攝
民國29年(1940)2月,閻錫山突然派其部屬朱震漢襲擊翼城抗日政府,縣長李丙晨等人在犧盟戰士的保護下退往西閻和岳莊,繼續堅持抗日斗爭,剛建起幾年的犧盟政權遂被閻錫山部屬所篡奪。
張旦 攝
古桃園村南鄰河盤道嶺,北與上河毗鄰,東與沁水交界,西與古十銀接壤。澮河的支流續魯峪河流經村前,被村中百姓稱為苦水河。古桃園依山就勢、以水為鄰,隨著人口和時代的發展自然生長,錯落有致、布局緊湊、建制嚴密,形成完整的背山臨水型村落形態。
古桃園村保存有真實、完整的歷史格局和古典的歷史街巷,村落整體以桃園一巷為軸線,多條街巷錯落布局,體現了很強的向心凝集性。明成祖時,古桃園百姓始用石卷窯洞,大規模建造瓦房。
張旦 攝
古桃園村雖地處偏僻,但這里的百姓卻不忘重文興教、耕讀傳家。村中以李姓百姓為主,明萬歷年間,村民逾百口,遂建私塾。李氏私塾有小木門樓1座,進塾后,北為3間書房,為學生讀書上課之用;東有1間為老師宿舍,西有1間為廚房,南為半人高的小墻,臨街護住塾院。私塾上的匾額“存誠”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高高懸掛于私塾堂上,教導著每一位古桃園的學子做人要存有一顆誠實、誠信之心。
古桃園村民居以明清傳統建筑類型居多,規制講究、營造精美,建筑風格包含經典歷史營造法式和精湛建造記憶,保存了臨汾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建造工藝。
張旦 原創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