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夏季,基孔肯亞熱疫情在全球多地暴發,我國廣東省佛山順德區等地出現輸入性傳播病例,這種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以輕癥為主、以“劇烈關節痛”為特征,但其快速擴散能力引發廣泛關注。本文結合國家衛健委發布會權威解讀,采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專家,系統梳理公眾關切問題,助力科學防控。
基孔肯亞熱:從非洲到全球的“曲肢病”
首次發現:1952年的坦桑尼亞,因患者關節劇痛得名“曲肢病”(基孔肯雅意為“彎曲”)。
全球擴散:20世紀60年代傳入東南亞,2025年法屬留尼汪島三分之一人口感染,歐洲多國出現本土傳播。
我國情況:1986年云南首次分離病毒,2010年廣東東莞暴發首起社區疫情,2025年截止到目前,佛山順德累計報告超3000例。
疾病本質:病毒特性與傳播鏈
病毒特性:基孔肯亞病毒屬于披膜病毒科甲病毒屬,通過白紋伊蚊(花斑蚊)叮咬傳播。病毒在蚊體內繁殖需2-10天,叮咬感染者后,健康人潛伏期多為3-7天。
傳染源:患者發病初期(7天內)血液含病毒,靈長類動物(如綠猴)也可能成為宿主。
易感人群:全人群普遍易感,但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及嬰幼兒感染后更易出現重癥。
臨床癥狀:從發熱到慢性疼痛
急性期(發病1-7天):突發高熱(39-40℃),伴寒戰、頭痛、肌肉酸痛;
軀干、四肢及手掌出現紅色斑丘疹,伴瘙癢;典型癥狀:手腕、腳踝等小關節劇烈疼痛,晨起時關節僵硬。
恢復期(數周至數年):多數患者1-3周緩解,但約30%病例關節痛持續超6周,有的發展為慢性關節炎。
從目前發病情況看,大部分為輕者,有部分患者因關節痛影響走路,需要一定時間的康復。
防控核心:滅蚊、清積水、早診斷
政府行動。廣東全省啟動“防輸入、防擴散、防外溢”策略,佛山每日消殺重點區域;并發動群眾“大掃除”,降低伊蚊密度;確診病例隔離治療,防止蚊媒二次傳播。
國家衛健委要求:Ⅰ類地區(廣東、海南等)實施“多病同防”,基層醫療機構對發熱伴皮疹、關節痛病例開展多病原核酸檢測;海關加強入境篩查,對疫區歸國人員發放《就診方便卡》。
個人防護“三件套”。做好物理和化學的雙重屏障。包括:
?穿衣:戶外活動穿淺色長袖衣褲,減少皮膚暴露。
?驅蚊:安裝紗窗紗門,睡眠時使用蚊帳,暴露部位涂抹避蚊胺(DEET)或避蚊酯(IR3535)的驅蚊劑;遠離樹蔭、草叢等伊蚊活躍區,使用電蚊拍、蚊香液輔助滅蚊。
?環境:每周清洗水培植物容器,加蓋儲水設施,避免積水,以防蚊卵孳生;庭院樹洞、竹筒用沙土填平;密封處理一次性飯盒、塑料袋等,防止成為小型積水容器。
治療原則:對癥為主,積極處理
臨床治療原則——
輕癥處理:退熱優先使用對乙酰氨基酚,避免阿司匹林(有出血風險);止痛:非甾體抗炎藥(如布洛芬)緩解關節痛;止癢:爐甘石洗劑或抗組胺藥。
重癥預警:持續高熱超72小時、意識改變、出血傾向需立即住院。
王越醫生強調:“佛山病例中僅個例因基礎疾病加重轉診,總體預后良好,但需警惕慢性疼痛對生活質量的影響。”
專家解讀:疫情趨勢與公眾誤區
國家衛健委發布會核心觀點:
?疫情不會人傳人:基孔肯亞熱僅通過伊蚊傳播,無直接人傳人的證據;
?輸入性風險持續:全球119個國家和地區存在傳播,我國需嚴防“旅游季”歸國人員輸入。
常見誤區解析
?誤區1:“基孔肯亞熱=登革熱”
真相:兩者均由伊蚊傳播,但登革熱以出血傾向為主,基孔肯亞熱以關節痛為特征。
?誤區2:“滅蚊藥使用越多越好”
真相:應優先清除孳生地,過度使用殺蟲劑可能導致蚊蟲抗藥性。
?誤區3:“感染后終身免疫”。
真相:康復后可獲得持久免疫力,但病毒變異可能導致再次感染。
行動倡議——
?立即檢查家中陽臺、庭院,清除所有積水容器;
?境外旅居史者出現發熱、關節痛,主動告知醫生并檢測;
?積極參與社區滅蚊行動,共建“無蚊”環境。
基孔肯亞熱的全球蔓延,再次敲響蚊媒傳染病防控的警鐘。通過政府主導的“環境整治-監測預警-臨床救治”三級防控體系,結合公眾“清積水、防叮咬”的主動參與,我們完全有能力遏制疫情傳播。患者出現發熱等相關癥狀,應到綜合醫院發熱門診就醫,早診斷早治療是救治的關鍵。
受訪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主任、主任醫師 高燕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感染科 主治醫師 王越
采寫整理: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宣傳中心 鐘艷宇
編輯/張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