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2021年的9月份,一處面積大約有1000畝的“食堂”通過了初步的考察驗收。
但是這個“食堂”卻不是給人們使用的,而是一種經常在云南人身邊出現的動物。
因為生存地的爭奪問題,這群動物常常和人發生矛盾,所以當地就專門建了一個這樣的“食堂”給它們,這樣一來它們就能到“食堂”里面找東西吃,減少對農戶作物的破壞。
而這處食堂里面不僅長著芭蕉,還長著粽葉蘆等一些植物,這些都是它們非常喜歡的食物之一,當然除此之外,他們還在附近弄了一些人工“硝塘”出來。
因為這些動物平時也需要吃掉一些鹽分,所以這個“硝塘”就是專門提供鹽和礦物質給它們的。
這樣看來,當地應該對這種動物十分重視,所以才會騰出來這么大的地方給它們專門建立“食堂”。
實際上也確實是這樣的,因為這種動物在國內目前就剩下300來只了,這還是近些年來生態逐步恢復之后的結果。
那么什么樣的動物這么稀少呢?
?——【·人象矛盾·】——?
它就是我們熟悉的野生亞洲象。
成年雄象的肩高能達到2.7米,體重約5噸,雌象的體型和體重就小點,但依然堪稱“陸地巨獸”。
它們灰褐色的皮膚非常厚實,就像是鎧甲一樣,最厚處可達3厘米,表面布滿褶皺——這些褶皺并非無序的紋路,而是進化賦予的生存智慧:
在炎熱的熱帶氣候中,褶皺能儲存水分并增加散熱面積,幫助大象在 30℃以上的高溫中維持體溫穩定。
與非洲象相比,亞洲象的耳朵呈橢圓形,更像一片巨大的芭蕉葉,而并不是非洲象的“扇形大耳”。
這大耳朵內側分布著豐富的血管,大象通過扇動耳朵加速血液散熱,這是它們在熱帶森林中天然的“降溫系統”。
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那根長達1.5-2米的鼻子,由近4萬塊肌肉組成,能靈活完成抓取、吸水、呼吸等復雜動作——既能卷起地上的草葉,也能精準采摘高處的芭蕉果實,甚至能像人類手指般拾起掉落的樹枝。
象牙是亞洲象的標志性特征,但僅雄象擁有外露的象牙,長度可達1米以上,呈白色至淺黃色,質地堅硬。
雌象的象牙通常隱藏在牙齦內,僅偶爾露出尖端。
象牙不僅是防御武器,更是挖掘工具——大象會用象牙刨開樹皮尋找昆蟲幼蟲,或是挖掘地下的水源。
不過,這一美麗的特征也給它們帶來了殺身之禍,非法盜獵曾是亞洲象數量銳減的重要原因。
亞洲象是典型的群居動物,其社會結構如同一個嚴密的“母系氏族”。
象群通常由10-30頭大象組成,由經驗最豐富的母象擔任“首領”,它憑借對棲息地的記憶和應對危機的經驗,決定群體的覓食路線、遷徙時間和休憩地點。
幼象在群體中受到全體成員的保護,成年雄象在性成熟后會短暫離群,或單獨活動,或組成雄象群,僅在繁殖期回歸母象群。
作為草食性動物,亞洲象的食譜堪稱“素食盛宴”。
它們每天需要吃掉300斤到600斤的食物,相當于自身體重的5%。
在西雙版納的雨林中,粽葉蘆的嫩莖、芭蕉的果實、棕櫚葉的新芽都是它們的最愛;
到了普洱的季風林,它們會啃食榕樹的樹皮、采食竹類的嫩葉;
而在臨滄的溝谷地帶,野果和藤蔓則成為補充能量的關鍵。
進食時,大象先用鼻子卷起食物送入口中,臼齒像磨盤般將堅韌的植物纖維磨碎——它們一生會更換6套臼齒,最后一套磨損后,進食能力便會下降,這也是野生象自然衰老的重要標志。
水是亞洲象生活的靈魂,它們每天至少飲水一次,在雨季會主動尋找河流泡澡,用鼻子吸水噴灑全身,既能降溫,又能清除皮膚寄生蟲。
在干旱季節,它們能憑借記憶找到隱藏在山谷中的水源,甚至會用象牙挖掘干涸的河床尋找地下水。
這種對水源的依賴,使得它們的活動范圍始終圍繞水系展開,形成了 “逐水而居”的生存節律。
繁殖是亞洲象種群延續的核心,雌象的懷孕期特別長,需要22個月,是哺乳動物中最長的之一,這使得幼象在母體中得到充分發育。
新生幼象體重約100公斤,出生后1小時便能站立,依靠母象的乳汁成長。
在最初的兩年里,幼象寸步不離母象,學習辨別食物、躲避危險和理解群體信號。
直到5-6歲,幼象才逐漸獨立,但仍會在母象群附近活動數年。
這種漫長的撫育期,使得亞洲象的種群增長極為緩慢,一旦個體減少,恢復難度極大。
在歷史上,亞洲象的足跡曾遍布中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
目前,中國野生亞洲象的分布呈現“三點聚集”態勢:西雙版納州是最核心的棲息地,普洱市是種群擴展的關鍵區域,臨滄市則是種群的西部邊界。
這三個州市的森林覆蓋率均超過65%,保存了中國最完整的熱帶季雨林生態系統,成為亞洲象最后的“避難所”。
隨著云南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人類活動與亞洲象棲息地的重疊度不斷提高,人象矛盾逐漸成為生態保護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因為亞洲象對玉米、甘蔗、水稻等農作物的喜好遠超野生植物,一頭成年象一晚可破壞1畝農田,造成農戶損失。
再者就是亞洲象通常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在受到驚嚇、保護幼象或爭奪食物時,可能發起攻擊。
還有就是橡膠林、茶園等經濟林的擴張,導致亞洲象的棲息地逐漸變成了“碎片”,迫使象群冒險穿越人類區域尋找連接通道。
所以人們才會想到用建立“食堂”的方式緩解人和大象之間的矛盾,同時盡可能監測它們的動向,避免人和大象直接沖突。
從1000畝食物源基地到 2 噸食鹽的投放,從紅外相機的閃爍到監測員的腳步,云南正在用一個個具體行動,為野生亞洲象撐起一片生存空間。
這不僅是對一個物種的拯救,更是人類對自然的承諾 —— 在發展的同時,為其他生命保留一席之地。
正如一位老監測員所說:“看到象群在基地里安心覓食,就知道我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人象之間,本可以找到共存的節奏。”
參考:
央視網《云南大象專屬“食堂”通過驗收》2021-9-8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世界大象日丨完成一次野象預警總共分幾步?科技助力野生動物保護》2024-8-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