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出席一場婚禮時,印度經濟增長最快的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相當于省長)向新婚夫婦提出了一個奇異的請求:
“以前我們常說,別急著生孩子,印度人口已經足夠多。但現在情況已經改變……我敦促新婚夫婦們立即生孩子,多生孩子。”
你以為印度人口正在減少,需要提高人口生育率嗎?并不是。
這名部長的聲明與人口政策關系不大,他在乎的是政治權力。
“劃界政策”將讓印度“一分為二”
印度憲法規定,每次人口普查后必須重新分配印度國會席位。這一被稱為“劃界”(delimitation)的政策自1973年以來就再未進行過。
這意味著當今印度國會席位的分配仍基于1971年的人口普查數據。
1976年,一項憲法修正案暫停了劃界程序,禁止在2001年人口普查完成前,對國會議席數量進行任何修訂。
2002年,印度議會再次延長了暫停期,并推遲至2026年之后。
而2026年,馬上就要來了。
相對現代化的南印度
1976年和2002年的這一凍結措施,都是源于印度人口結構差異——富裕南方邦的人口增長趨于穩定;而貧窮、人口眾多的北方各邦還在快速增長。
印度官方宣布的意圖是避免因經濟進步與低出生率而“懲罰”南方各邦。
人們當時的想法是,只要給予時間,其他地區將在經濟發展上追趕南方。
但實際上南北邦在經濟與人口增長率方面的差距卻顯著擴大。
1971年,印度北方最大的北方邦人口是南部泰米爾納德邦的兩倍——今天已經超過三倍,同時雙方的經濟差距還在不斷拉大。
如果“劃界政策”在2026年之后重新進行,兩大北方邦,比哈爾邦和北方邦可能共增加多達21個議席,而泰米爾納德邦與喀拉拉邦兩個南方邦則可能合計失去16個議席。
若不進行劃界,北方邦的議席數量至少比其人口規模應分配的少11席。
據印度媒體報道,2025年6月,印度莫迪政府宣布將于2027年3月開展新一輪人口普查。
莫迪政府極有可能在2026年時間到期后,重新進行“劃界政策”,從而使得2029年大選前可以重新劃分議席。
莫迪的印度人民黨在人口較多的北方各邦擁有堅實的支持基礎。但在南方邦,尤其在以區域黨派主導的泰米爾納德邦,印人黨始終難以扎根。
如果南方邦議席減少,印人黨在議會中贏得多數或組建多數派政府的難度將大大降低。
因此,泰米爾納德邦首席部長才會急切地希望新婚夫婦多生孩子——他因為他是反對黨全國聯盟的重要人物,他希望泰米爾人多生孩子的目的是防止這個南方邦失去更多國會席位。
莫迪的陽謀
1947年印度獨立后,印度政府花費很長時間才慢慢確定和形成如今的制度。
只是當初占據印度政壇核心位置的印度國大黨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這套制度下,可能會讓他們永遠也無法翻身。
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1976年和2002年那兩次推遲“劃界政策”都是由國大黨主導的。
隨著2026年就在眼前,不在其位的國大黨幾乎無法阻止自1971年后再次施行“劃界政策”。
國大黨屬于典型的傳統英式政黨,他們并不擅長深入社會底層,他們在歷史上就是喜歡一邊喝著英式下午茶,一邊關注中產和富裕階層的訴求。
隨著上世紀九十年代,印度北方地區的區域性政黨通過結盟方式逐漸崛起,國大黨影響力不斷下降。
其中莫迪和其印人黨就是地方政黨崛起的代表。
和國大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印人黨十分擅長煽動民粹,并通過各種非正常手段控制、影響最底層社會。
而這些底層正是構成印度人口的絕大多數。
莫迪第三次當選印度總理
自2014年印人黨獲勝后,其又通過掌控印度政府的便利條件,加速擴大其政黨規模,尤其在北方各邦。
短短十年時間,印人黨黨員人數突破3億!而淪為印度第二大黨的國大黨僅有6千萬黨員,盡管這個規模也很驚人。
但2024年的大選仍然讓莫迪和印人黨感到緊張:原本以為可以穩拿國會300多席位的印人黨(及其聯盟),最終僅獲得240個席位。
在拉胡爾·甘地的帶領下,國大黨正擺脫傳統英式政黨的傳統,他努力將國大黨打造成第二個印人黨——不斷的建立政黨聯盟和深入底層,獲得更多的“投票人頭”。
拉胡爾·甘地
基于這個背景,為了能進一步削弱國大黨和其他反對派的實力,莫迪政府才想試圖打破自1971年以來的“政治傳統”,通過2027年新一輪的人口普查,修訂新的國會席位比例。
莫迪和印人黨雖然在經濟建設上沒有太多建樹——南印度經濟越來越發達,而北印度仍然處于令人震驚的赤貧當中。
但莫迪十分擅長利用“印地語、印度教、印度斯坦”這一印度教民族主義口號(經濟上也實行所謂“印度制造”國策)吸引支持者。
這種策略雖然能讓印人黨坐穩印度政壇,但也必然讓非印度語、印度教的印度其他地區對印度國家概念離心離德。
例如信服基督教,在種族、文化、語言和印度格格不入的印度東北各邦,以及以“泰米爾語”為榮,文章開頭提到的泰米爾納德邦和其他南印邦。
查謨和克什米爾民眾抗議將這兩個邦下降為“聯邦屬地”
2019年,莫迪政府廢除了印度憲法第370條,剝奪了查謨、克什米爾地區的自治權,上述地區從“邦”,降為由印度中央直轄的管理區。
這一舉動直接導致當地出現嚴重暴亂,莫迪政府用鐵腕方式進行了鎮壓。
此舉不但對其他地方邦產生了“殺雞儆猴”的效果,同時利用這兩個邦和巴基斯坦的特殊關系,人為制造對立面。
簡單來說,吸引更多主流的印度教支持者支持自己;而對非印度教的地區,包括基督教、錫克教地區進行打壓。
新德里屬于大德里首都圈
2023年,莫迪政府又通過一項法律,奪取德里邦部分關鍵行政職能,如官員調動與任命等,剝奪了當地政府的行政權。
如此一來印人黨幾乎牢牢掌控了“首都邦”的政治權力,使反對黨無法把影響力滲透到“大德里首都圈”。
《外交事務》:印度的制度正走向崩潰
知名學術期刊《外交事務》在7月23日以“印度的制度正在崩潰”為題,指出印度國內圍繞“劃界政策”的緊張形勢正在加劇,“它反映出印度聯邦制整體正在出現更深層次的裂痕”。
《外交事務》對此的報道
“如果無法妥善解決這些挑戰,印度將進入一個更具分裂性的政治格局,阻礙經濟進步和政治發展。”
莫迪政府的上述舉動正加劇與地方邦的矛盾,這在印度東北地區的曼尼普爾邦已經顯現。自2023年起該邦爆發武裝沖突,沖突至今沒有被平息。
在經濟層面,莫迪政府刻意“獎賞”印人黨地方邦,除了引導優質外資企業向印北方邦投資以外,財政支持也更多導向北方各邦。
這明顯不是為了“均衡發展”,而是為了榨干南方邦去圖利北方各邦的印人黨基本盤。
即將到來的“重新劃界”可能令南方邦進一步失去國會議席,這極大加劇了這些爭議的緊張程度。
可以這么概括:印度的北方邦未來只需繼續“生孩子”就能持續擴大政治版圖優勢;印度南方邦則發現他們的經濟成果被褫奪,政治權益也越來越少。
矛盾的是,如果放棄這套“再分配政策”,將使印度地域經濟不平衡的問題變得更加嚴重,理論上貧窮地區需要更多資源來縮小社會經濟差距。
北方各邦中,北方邦人口已達2.2億
因此,這就是莫迪政府為什么會長時間把持印度政壇的“秘密”:人口更多的北方各邦自然不希望失去能幫著他們實現“躺著數錢”的政府。
2017年,印度政府與各邦協商達成重大協議,推行《商品與服務稅》(GST),要求各邦放棄制定某些間接稅稅率的權力,轉而采納統一協調的稅制。
當時外界,甚至包括筆者,普遍認為這是莫迪政府為了消除印度“地方割據”的重大舉措,長遠來看有利于印度經濟和國家的實際統一。
但事后發現人們把莫迪想得“太好了”。
印度政府通過GST,稅收收入倒是“暴增”,但這些錢有真正落在實處嗎?
八年過去了,我們只看到印度猛增的軍費、財富越來越多的壟斷寡頭(尤其是過去一文不名,但與莫迪關系密切的阿達尼家族)。
你看不到北方各邦有太多服務于人民的大型基建項目開工,也看不到印度政府是如何反哺提供稅收最多的南部諸邦。
印度航天產業是印度高科技中難得的亮點
印度的高科技產業、民族工業仍處于混沌之中,莫迪政府需要不停調整GDP的統計方式來增加印度的經濟規模。
尤其充當“冤大頭”的南方各邦,它們敏銳地感受到印度政府對直接稅(如所得稅)的再分配的不公平。
2024年,南方卡納塔克邦首席部長憤怒地向國會抱怨道:按現行分配公式,他們每向印政府繳1盧比稅,卻只能得到0.15盧比的支持;而相比之下,北方各邦每繳1盧比卻能得到2.73盧比的“回饋”。
《外交事務》認為,“這些緊張關系本可通過莫迪政府的審慎干預加以調和和解決。但正如在政治領域一樣,印人黨利用其權力加大了財政不公,削弱了自身作為‘調解人’的政治信譽”。
“當下印度的權力分享模式正處于危機之中,傳統制度在實現經濟增長和以政治意義方式解決人口差異方面顯得力不從心”。
而隨著地區經濟和政治分裂加劇,印度國家治理與爭端解決將變得更加困難。各邦之間、邦與莫迪政府之間的共識與合作也將處于“同床異夢”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