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思考過這個問題沒?
印度拔除“種姓制度”后,真能成為超級大國嗎?有沒有一種可能,真把種姓制度鏟除了,印度不僅無法成為超級大國,反而崩了?
這還真不是無的放矢。
印度自1947年獨立后,建國的理念是“平等、民主”,這與存在數千年的“種姓制度”相背,所以,法律上明確廢除了種姓制度,至少明面上,這個制度是不存在的。
就拿莫迪來說,他早就強調過,印度只有4個“種姓”:婦女、青年、農民和窮人。潛臺詞自然是印度沒有所謂“種姓制度”,大家都是平等的。
可是,最近莫迪政府突然畫風大變,宣布要搞種姓普查了,說白了就是要捋一捋,哪些人是哪些種姓,這就相當于掀開了印度無種姓制度的遮羞布。
那么,莫迪左右互搏到底是為了啥?一旦展開種姓普查,又會產生什么連鎖反應呢?
01
我們都知道,印度種姓制度的起源,還要追溯到雅利安人。
大約3500年前,雅利安人征服了古印度地區(qū)。為了穩(wěn)固自身統(tǒng)治,便于管理,他們構建了一套等級分明的社會體系,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婆羅門、剎帝利高高在上,吠舍、首陀羅次之,最底層是達利特人。
因為這套制度的存在,印度人從出生到死亡,所有的一切,全部固定好了。比如達利特人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與清掃糞便、處理尸體牢牢綁定,這種工作在當地被視為“不潔”,所以達利特人也是“不可接觸者”。甚至,他們的習俗規(guī)范、飲食結構、生活方式等都被規(guī)范,不能逾越。
考慮到長此以往下去,低種姓存在反抗的可能,雅利安人又通過宗教綁定的方式,結合當地人原始的輪回思想,提出一套“業(yè)報輪回”說。大概意思是說前世罪孽深重的人,這一世才成為低種姓,但這輩子規(guī)規(guī)矩矩,受點苦難積攢福報,下輩子就會變成高種姓,過上好日子。
經過不斷洗腦,眾多印度人對此深信不疑,誰敢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些深受荼毒的低種姓能當場給他送走。
后來,英國人征服了這片土地,發(fā)現種姓制制度對統(tǒng)治者來說相當友好,于是就繼續(xù)沿用了,還在1931年做了次大規(guī)模的種姓普查,共記錄了4000多個種姓。
1947年,印度“協(xié)商獨立”后,法律上雖然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實際上并沒有完全拋棄它,原因很簡單——好用。
但在這個背景下,印度變成了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之一,根據瑞士信貸銀行報告,5%最富的印度人擁有全國財富的68.6%,10%最富的人擁有全國財富的76.3%,而全國一半以上的窮人僅擁有全國財富的4.1%。
這時就有印度人思考了,咱們印度憲法說是“人人平等”,但憑啥原本的高種姓還是過好日子,我低種姓依舊這么窮?
隨著覺醒的印度人越來越多,宗教那套洗腦說辭漸漸hold不住了,反抗的聲音與行動日益增多,社會矛盾一觸即發(fā) 。
02
怎么辦呢?從根子上消除這個制度是不可能的,那就從高種姓壟斷的資源中擠出點資源唄!
于是,印度政府又搞出個“預留制度”。簡單說,就是在教育、公職、政府項目等領域,給低種姓預留一定比例的名額。但現在不能再叫“低種姓”,所以,這些名額對應的分別是:以達利特人為主的“表列種姓”,以原始部落為主的“表列部落”,后來又加上了“OBC”,也就是“其他落后階層”。
1950年印度憲法生效,明確為表列種姓預留15%的政府公職崗位、教育機構入學名額,為表列部落預留7.5%。到了1990年,政府又將約占人口四成的“OBC”納入其中,給予27%的配額。
當然,部分邦落后階層比較多,實施的比例也會適當調整,但印度最高法院規(guī)定,各類保留名額不得超過總數的50%。
有了預留制度,全國占比約69%的落后階層,獲得了一個穩(wěn)定的上升通道和相應的福利待遇。
比如達利特人做生意,可以享受一定的政策優(yōu)惠,生產出來的產品還能優(yōu)先參與政府采購;比如表列部落的孩子,可以通過配額申請名校,成為公職人員;再比如OBC去應聘一些職位時,要優(yōu)先考慮錄用等。
總之,配額雖然不多,但用力跳一跳總有人夠得上。而莫迪就是典型,他出身于低種姓的甘奇家族,借助預留制度提供的教育機會,一路干到印度總理,可以說是跳得最高的那個。
長此以往下去,不少聰明人就會發(fā)現,自己在當下的種姓群體,干啥都比他人有優(yōu)勢,還不用那么卷,自然會安于現狀,這就相當于給種姓制度又上了一把堅固的鎖。
但這個口子一開,就會產生一個漏洞。比如你要競選印度總理,并承諾給落后階層提高配額,他們作為受益者,自然會支持你。
03
就拿弱勢種姓占比很大的北方邦等關鍵選區(qū)來說,2024年選舉中,莫迪所在的印度人民黨,因忽視了弱勢種姓的訴求,支持率跌了一大截。反觀國大黨,馬上與社會主義黨密切合作,喊著要搞種姓普查,并暗示突破50%配額也不是不可能,一下子就把低種姓的人心攏了過去。
無奈之下,莫迪政府也顧不上被打臉,只能宣布恢復種姓普查,說到底還是打算在配額上做文章,從而獲取更多的支持。
但問題是,印度自從1931年英國殖民時期做過一次全國種姓普查,就再也沒搞過這么大規(guī)模的陣仗了。
這近百年的時間里,種姓流動、跨種姓婚姻、次種姓分化等現象,足夠產生無數灰色地帶。所以,一旦大規(guī)模搞種姓普查,就會產生另外一個問題:捋得太清楚,有些人的地位、待遇、上升通道可能瞬間崩塌。
而這里,至少有3個難以調和的難點。
一是有的高種姓怕被打回原形。實際上,印度不少高種姓是通過“梵化”而來的。所謂梵化,就是從飲食、婚喪、到職業(yè)選擇全盤模仿高種姓,幾代人下來便被默認成了高種姓。比如馬哈拉施特拉邦的“馬拉塔人”,原本是農業(yè)種姓,通過百年梵化躋身“準剎帝利”。一旦嚴格追溯,他們可能一夜清零,自然不會全程配合,而且,因為是高種姓,不配合有時候還沒辦法。
二是低種姓怕被剝奪福利。如今,有些低種姓群體嘗到了預留制度的甜頭,“身份”能給他們帶來很大的優(yōu)勢,一旦普查被移出配額清單,等于斷了他們財路和晉升通道,必然引發(fā)激烈反抗。例如2023年古吉拉特邦的“帕迪達爾人”,明明有土地,卻因不愿失去OBC配額,爆發(fā)了持續(xù)數月的街頭抗議。
三是中間群體左右為難。其實夾在高種姓與低種姓之間的群體情況更復雜,有的通過跨種姓婚姻好不容易爬上來的,普查時肯定希望“就高不就低”;有的靠配額制度賺得盆滿缽滿,生怕被劃入更低的群體后,要跟別人搶“蛋糕”,自然想維持現狀。
所以,搞全國種姓普查本身就像打開一個復雜的潘多拉魔盒,嚴格審查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利益,不嚴格審查的話大概率產生虛報現象。甚至,不同群體為了爭奪有限的“預留”配額,很可能會打起來。
前文提到,印度在1990 年將“OBC”在公職中的預留配額定為 27%,也就是“曼達爾方案”。但實際上,這方案推行時引發(fā)了激烈沖突,不少高種姓青年因自身利益受損,紛紛走上街頭抗議,鬧得非常大,甚至出現了流血事件。
所以,先不說種姓普查難度大不大,即便普查結果出來,還是相當難辦:降低了配額,必然丟選票;提高了配額,高種姓又不樂意。
04
說到底,印度還是太復雜了。人口超過14億,語言超過1600種、宗教眾多、文化差異巨大,能統(tǒng)一組建成一個國家,已經是巨大的成就了。
但不得不承認,印度能走到現在,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可以說功不可沒,加上“業(yè)報輪回說”上了一把鎖,“預留制度”又上了一把鎖,就意外地形成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結構框架。
所以,還真不能說種姓制度是印度成為大國的絆腳石,這制度雖然像是一副沉重的拐杖,但還是能拖著印度前進,就算走得歪七扭八,但至少能維持著一種脆弱的平衡。
但如果哪個大佬靈光一閃要撤掉這副拐杖,印度這個龐大而復雜的軀體,可能連站都站不穩(wěn),更別說向前走了。往嚴重說,沒了種姓制度暗地里支撐,印度隨時可能亂成一鍋粥。
現在,壓力全部給到了莫迪,未來,他是騎虎難下,還是破釜沉舟,我們拭目以待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