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烏克蘭“左岸”頻道專訪了扎盧日內。
這位前烏軍總司令雖一年多前卸甲,赴英任大使,卻始終盯著戰場。
近來局勢緊張,他常站出來談看法。
其中全世界最關心的“戰事何時結束”,他直言:不會短期停,未來幾年也難,甚至可能拖到2034年。
戰爭走到了另一條路口
2022年2月,俄羅斯閃擊烏克蘭,幾乎在一夜之間,基輔、哈爾科夫、赫爾松陷入火光。
那時坦克碾過路面的轟鳴震得地面發顫,炮彈炸開的火光把夜空映得通紅。
電視鏡頭里的戰線推進得又快又猛,就像決堤的洪水,一路往前沖。
而現在俄軍不再追求推進,而是開始“拖”字訣:不光拖你兵力與后勤、還拖你社會承載力。
扎盧日內說:這是一場“新戰爭”。
不是你退我進的傳統戰法,就像用鈍刀反復切割,不致命,但每天都在失血,慢慢磨掉士兵和民眾的耐力。
俄軍的打法變了,烏克蘭卻還在用老地圖找新路口,這才是他最擔心的。
鈍刀割肉的打法,最耗人心
阿夫杰耶夫卡戰役之后,俄軍換了打法。
阿夫杰耶夫卡戰役中,俄軍因強攻損失慘重,此后放棄”占地”策略,轉向消耗烏軍有生力量。
現在的俄軍,不求占地,只求耗光你能打的兵與能修的線,還有能補的糧。
而烏軍卻背著“寸土必爭”的政治壓力,前線指揮官手腳被綁,只能硬頂。
戰術上想退,政客卻逼著必須守,這種擰巴,成了壓在前線的大石頭。
烏軍眼前是敵軍重火力,身后是電視直播和政客的期待。
退一步,是“士氣低落”;進一步,是“資源枯竭”。
這不是作戰,這是選擇題,而這道題還沒有正確答案。
動員體系:慢慢塌的“底座”
戰爭打到第三年,烏克蘭的社會承壓已經肉眼可見。
2025年上半年,烏國防部通過官方渠道公布的數據顯示:18-25歲男性應征率比2023年下降近三成。
一些城市出現逃避體檢、偽造病歷的情況,甚至流行起“如何不上前線”的攻略帖。
扎盧日內坦承,如果這個趨勢不剎車,烏克蘭的持久戰根本打不下去。
他主張重新設計動員機制:不是一味擴兵,而是精準引導,把技術人才放在關鍵崗位。
光靠步兵沖鋒,早就不是這場戰爭的解法了。
這也是扎盧日內反復強調”必須改動員機制”的原因,再拖下去,兵源都撐不到2034年。
無人機成殺器:俄軍能打50公里,烏軍卻難招架
扎盧日內透露,2025年5月俄軍就向烏發射了900多架無人機。
Shahed-136一波波襲來,目標不是炸點,是壓垮烏防空系統。
烏軍靠老舊S-300和少量“愛國者”硬扛,早喘不過氣,基輔等大城市成了“無人機試驗場”。
更棘手的是俄軍光纖無人機,抗干擾還能打50公里,精準打擊烏軍后勤線。后方不再安全,前線指揮官坦言:“戰場成了立體空間。”
烏軍被迫分散補給,沒開打就耗得夠嗆。雖有自殺式無人機,可配套跟不上,難撐戰線。
戰后的“和平”不是維和能扛起來的
談到未來,有人建議西方派維和部隊,給烏克蘭一個“安全罩”。
扎盧日內的回應是:“連基輔上空500架無人機都攔不下來,維和部隊來了又能干嘛?”
他認為,“象征性存在”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真正的安全,是靠自己建起來的防御系統,不是指望外援。
西方的政治姿態再漂亮,也擋不住導彈和無人機的襲擊。
沒人敢拍板?烏軍想改,政客卻在等
扎盧日內沒有點名批評誰,但他的意思很明白:軍方已經看清形勢,政界卻還在顧左右而言他。
烏克蘭軍政系統的改革,始終拖著腳步。
因為改革意味著風險,意味著要在國內外都“得罪人”。
政客更傾向于維持“強硬”人設,哪怕這意味著戰術上的僵化。
軍方想變,政府不敢變,社會撐不住,而敵人卻已經變完了。
改就能活,不改可能拖到2034年
扎盧日內預測俄烏沖突或拖至2034年,正源于烏克蘭當下的困局:俄軍早換了消耗打法,烏軍卻還沒跟上;動員體系下滑,防空與無人機系統跟不上。
軍政脫節、改革滯后讓局勢難轉。
若不改變,他的預測恐成現實,這也正是“鐵將軍”發出警示的深意。
參考資料:
邵永靈2025-07-26“鐵將軍”扎盧日內的預測:烏克蘭再不改,俄烏沖突打到2034年
免責聲明:本文國際新聞均來自公開信息整理,文中觀點分析僅代表個人,無任何不良引導。因國際局勢動態多變,信息會有時效性差異,本人已盡力核實,如有虛假或存疑部分,請立即聯系進行刪除或修改。如涉及版權和配圖問題,侵刪。請讀者理性判斷,風險自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