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盧日內警告2034年:烏克蘭不變,戰爭不止
如果說烏克蘭還存有一絲“速戰速決”的幻想,那么扎盧日內這番話,無異于一盆涼水從頭澆下。他明確提出了一個時間點——2034年,也就是說,如果烏克蘭還按現在這套路子來干,那這場俄烏沖突有可能要打滿整整十二年。
十二年,不是一場戰爭的時間,是一代人的青春。
這不是普通人說的,是扎盧日內,一個曾經把烏軍從基輔戰場拉回正軌的“鐵將軍”。即便現在身在英國當大使,但從他的話能聽出來,他的心還掛在烏克蘭東線的每一個戰壕里。要知道,他可是連澤連斯基都防過的人。
扎盧日內講得很明白——現在這仗已經不是2022年的閃電戰,也不是2023年的反攻戰了,從阿夫杰耶夫卡丟掉開始,俄軍根本不急著推進了,改打的是一場“資源絞肉機”。
不搶地盤,專耗你有生力量,把烏克蘭的兵一撥一撥往戰壕里耗,這才是俄軍現在的打法。
這就跟以前打仗完全不同了。以前烏軍還能靠“西方高炮+士兵勇氣”打出一波波反攻,現在呢?西方彈藥遲遲不到位,兵源也緊張,打成了拼命拖、拼命耗。
這套打法對烏克蘭特別吃虧。因為你要人沒人,要錢沒錢,后勤線還天天挨炸。前線士兵連夜視儀和彈藥都得靠捐助解決。而俄羅斯呢?靠著國內幾個偏遠地區,每個月還能“拉一車人上戰場”,哪怕打一千公里,也能源源不斷送過來。
扎盧日內講的第二個關鍵點是:2026年俄羅斯也要“破防”了
別看現在俄軍人多勢眾,但這種打消耗的模式,也不是無限可持續的。扎盧日內判斷,2026年將是普京的一個分水嶺。
為什么?因為兵快不夠用了。
現在俄軍征兵主要靠達吉斯坦、西伯利亞這些地兒,人均收入低、參軍是發財路。可要真開始從莫斯科、圣彼得堡抽人上戰場——那可就不一樣了。
這些人不是沒錢,他們是壓根不想去前線送命。一旦普京把兵役的手伸向這些中產階級家庭,整個俄社會的耐受度就可能迎來極限。
所以,2026年,可能是個拐點。不是烏克蘭反攻的機會,而是俄軍社會后坐力真正爆發的時間窗口。
扎盧日內也沒拐彎抹角:維和部隊?靠不住
現在烏克蘭一些政客還在幻想:“要是西方派幾千維和部隊來,或者干脆北約象征性插個旗,是不是能震懾俄軍?”扎盧日內直接否了這個幻想。
他說得很直接——你指望這幫西方維和部隊能擋住500架無人機的群襲?哪怕進駐基輔,也就是個儀式感。真打起來,得靠自個兒硬實力。這個判斷很現實,也很殘酷。
維和是“和平年代的幻想”,不是戰場的保險單。
最重要的提醒:烏克蘭不能再靠“人命”打仗了
扎盧日內提出了一個方向:必須技術突破,必須用戰場科技替代“拼命”。他點名了“無人機”這一塊,說俄軍在吃了幾次虧后,不光補了課,還能反打回來——現在能把后勤線50公里外的目標打掉,直接讓烏軍打前線都困難。
這已經不是誰血性強就能贏的仗了。
如果烏克蘭還堅持“巷戰”“寸土必爭”這一套老打法,甚至還在為了一座小鎮,死磕到底,那不是頑強,是自廢武功。
科技,不是選項,是唯一出路。你不搞AI火控、你不搞“蜂群戰術”、你不在電戰、信號、后勤無人化上突圍,那打到2034年,也不是危言聳聽。
扎盧日內不是悲觀,而是清醒
這場戰爭拖了三年多,從最初“基輔三日亡國論”到現在誰也不敢拍胸脯說幾個月內結束。扎盧日內是少數不說空話的軍人,他的話字字見血。
他不是反戰,而是反低效作戰;不是求和,而是要求戰略清醒。
而對烏克蘭來說,如果真想打贏,就要擺脫西方人眼中的“英勇符號”,自己先變成“技術強者”。不然這仗,只會越來越像一場被算法與彈藥編排的災難劇——沒有贏家,只有輸不起的國家。
如果烏克蘭繼續“靠人硬撐、靠西方畫餅”,那2034年這個節點,扎盧日內可能不是在夸張,而是在說實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