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顯示,中美兩國已敲定新一輪高層對話的具體時間,這一動態迅速引發國際社會高度聚焦。此次會談將重點聚焦關稅政策、高科技產業管控、以及全球供應鏈穩定性等核心議題,美國方面展現出重新主導談判進程的意圖。
圍繞本輪對話,有哪些值得關注的焦點?中國又將采取何種應對策略?
會談日程突變,美方顯露急切
7月27日,中美代表在瑞典展開了一場高度保密的非公開會談,會議選址斯德哥爾摩,時間相較原計劃提前了將近一周。
這種突發調整顯然不同尋常,無論是時間還是地點均發生變動,選擇在相對低調的環境中會面,盡管對外宣稱是為營造建設性對話氛圍,但實質上反映出美方急于尋求溝通渠道。
表面上看,美方此舉意在緩解國內經濟困境。自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以來,美國民眾生活成本持續攀升,物價水平居高不下,日常采購猶如“高價消費”,企業經營者則發現利潤空間不斷壓縮,訂單獲取愈發困難。
面對民眾日益增長的不滿情緒和選民群體的強烈反應,白宮承受著巨大的執政壓力,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平抑社會焦慮。
真正促使美方焦慮加劇的,是稀土資源問題。盡管稀土在公眾視野中并不顯眼,但其在現代軍事工業中的戰略地位至關重要。從導彈、戰斗機到雷達、衛星,幾乎所有尖端武器系統都依賴鏑、鋱等稀有元素。
目前全球具備稀土產能與提純技術的國家主要集中在中國,一旦中方停止供應,美國軍工體系將面臨類似“斷油”的嚴峻局面。盡管美方曾嘗試尋求替代來源,但現實情況是,其他渠道要么品質不達標,要么供應能力嚴重不足。
更嚴重的是,根據美軍內部評估,現有稀土儲備已接近枯竭臨界點,跌破安全庫存紅線。若繼續拖延,一旦發生突發狀況,美軍連基本零部件都可能面臨短缺。
因此,此次會談實質上是美方希望在8月1日新一輪關稅措施生效前,先行穩定住這個最大的不確定性因素。即便短期內難以達成實質性協議,至少可摸清中方底線,為國內經濟與軍方提供一定心理安撫。
在美方看來,中國的“不配合”才是其最不愿面對的噩夢。這場瑞典會晤看似商務談判,實則暗含戰略博弈,每個眼神交流、每句對話背后都充滿較量。
中方立場清晰傳達
此次中美對話表面上圍繞關稅問題,實則演變為一場“芯片與稀土”的深度博弈。美方試圖通過放寬部分先進芯片出口限制,換取中國放松對稀土,尤其是軍工用途高純度稀土的出口管控,但中方并未輕易應允。
中方采取了靈活應對策略,先是開放民用稀土出口許可,釋放出緩和信號。
但真正關鍵的、用于軍事領域的高端稀土原料,中方依然牢牢掌控,這就像家里的水龍頭只微微開啟一點,表面降溫,主控閥門仍在手中。
美方很快意識到,這種安排無法滿足其核心需求。他們急需的是用于導彈、戰斗機等軍用設備的高端稀土,而非普通消費電子或電動車中使用的常規稀土。
中方立場明確:若想獲取這些戰略資源,可以談,但不能一邊實施科技封鎖、限制中國留學生簽證,一邊又伸手索要資源,這種做法既不公平也不合理。
于是中方將科技人才簽證問題納入談判議題,提出若想獲取稀土資源,需先放寬對中國高端人才的限制。這讓美方原本設想在“貿易范疇”內解決問題的計劃徹底落空。
中方強調,貿易、科技、外交等問題是相互關聯的整體,不能既當規則制定者,又當利益獲取者,單方面施壓不可持續。
此次會談不僅是商業交易,更是中美戰略博弈的縮影。中方無意輕易妥協,而是借此機會向美方傳達明確信號:中國不是任人擺布的對象,中美關系必須建立在更加平等與可持續的基礎上。
歐盟處境尷尬,汽車關稅壓力加劇
當中美雙方忙于協調會談日程與議題時,歐盟卻陷入被動局面。歐盟貿易委員謝夫喬維奇親赴美國,試圖借助傳統盟友關系為歐洲汽車爭取關稅豁免。
然而結果并不理想,美國財政部長當場拒絕,不僅未給予豁免待遇,反而宣布歐盟汽車關稅將提升至30%,德國企業更是首當其沖。
數據顯示,2025年上半年,歐盟對美貿易逆差激增至890億歐元,其中汽車出口受阻是主要原因。這一決定在歐盟內部引發強烈反彈,德國、法國、西班牙等國意見分歧,難以形成統一立場。
美方態度強硬,明確表示即使歐盟配合對華制裁、牽制印度,也不會給予關稅優惠,表明歐盟僅被視為戰略工具,而非平等伙伴。
這使歐盟感到被邊緣化,眼見中美談判漸有進展,擔心自身利益被忽視,資源與市場爭奪失利,地緣政治地位下降。歐盟表面上呼吁建立“反脅迫機制”應對美國,私下卻向中方示好,支持中國加入數字經濟協定。
歐盟的“雙軌策略”反映出其缺乏戰略定力,既想借中方力量牽制美國,又害怕激怒華盛頓,處境頗為尷尬。此外,中國代表團中出現了一位重量級人物——財政部長藍佛安。
他并非專程討論關稅問題,而是金融風險防控與系統性改革方面的專家。他的出現,意味著中方希望將談判層次從商品貿易提升至金融安全與結構性改革層面。
美方對此高度警覺,立即強調只有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才有資格參與高層對話,其他人不具備對等資格,意在防止議題復雜化。
與此同時,特朗普再次上演“友好姿態”,聲稱中美關系“良好”,并暗示可能訪華,甚至有消息稱他或將出席“九三閱兵”。這并非真正轉變,而是其慣用手段,試圖通過輿論制造“友好氛圍”,迫使對方難以拒絕。
然而中國早已洞悉其意圖,并未輕易上當。瑞典會談不僅是貿易問題的磋商,更是未來全球戰略格局的預演。中美爭奪主導權,歐盟夾縫中求生存,各方都在尋找自身定位,誰都無法輕易退出這場博弈。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