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對中國相關人士的防范程度,可謂達到了風聲鶴唳的地步,如今更是采取極端措施,全面清除所有項目中的中國技術人員!
近日,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在社交媒體上突然發布視頻聲明,宣布將徹底禁止中國工程師參與五角大樓旗下所有云計算項目,其理由是中國工程師可能構成潛在安全威脅。
隨后,整個科技行業掀起自查浪潮,大量中國籍技術人員被調離關鍵崗位,甚至遭到邊緣化。
美國為何對中國工程師采取如此嚴格的限制措施?難道僅靠“全面清除”就能真正解決所謂的“安全風險”問題?
為何突然出臺這項禁令?
美國政府與科技企業之間存在廣泛合作,而此次禁令的觸發點,源于一家與聯邦政府合作的調查機構發布的報告。
該報告指出,微軟在為美軍提供云計算服務過程中,通過所謂的“數字護衛”機制,使中國工程師間接參與了敏感系統的維護工作。
所謂“數字護衛”,即微軟安排持有安全許可的美國工程師,將中國工程師的指令復制粘貼至系統中。
這種操作方式表面上符合規定,日志審計也合規,但美國國防部仍認為存在重大風險。
他們擔憂中國工程師可能植入惡意代碼、竊取機密信息,甚至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
借此契機,部分保守派共和黨議員大肆渲染“中國間諜威脅論”,呼吁國防部徹查所有涉及中國背景的承包商。
正值美國深陷技術安全焦慮之際,加之延續共和黨一貫的對華競爭策略,五角大樓最終決定全面禁止中國工程師參與云服務項目。
說到底,美國現在對中國的技術人員采取“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走一個”的態度,尤其在涉及軍事核心的云服務領域,防范尤為嚴格。
從2011年限制中美航天合作的“沃爾夫條款”,到2020年針對華人學者的“中國行動計劃”,美國在敏感技術領域始終將中國視為“不可信國家”。
這種思維模式如今在云計算領域進一步蔓延:五角大樓認為,即便存在物理隔離措施,中國工程師仍有可能通過代碼植入漏洞或竊取數據,危及美軍網絡安全。
特朗普政府上臺后,依舊延續其對華強硬路線。
他們長期將科技安全問題作為抨擊民主黨“軟弱”的工具,而此次禁令也正好迎合了“維護美國技術優勢”的民粹情緒。
值得注意的是,在禁令發布之前,微軟的云服務項目已為其貢獻超過25%的營收。
盡管停止使用中國工程師可能影響其商業利益,但在政治壓力面前,妥協似乎只是時間問題。
風險擴散:美國科技界啟動全面排查
赫格塞思發布禁令之后,整個美國科技行業迅速展開“自查自糾”。
據《華爾街日報》披露,亞馬遜AWS、甲骨文、帕洛阿爾托網絡等多家聯邦政府合作企業,立即啟動內部審查程序。
審查內容包括訪問權限配置、代碼貢獻記錄以及崗位關聯性評估,重點排查中國籍員工是否參與政府項目。
企業內部將此機制稱為“預防性風險控制”,導致部分并未接觸敏感數據的中國技術人員,也面臨調崗甚至邊緣化的處境。
那么,美國科技界為何要展開這種“自查自糾”?
這四家企業承擔了美軍“聯合作戰云計算能力”項目,每年可獲得數十億美元的政府撥款。
為了保住這份合同,必須迅速響應禁令,清查內部中國工程師。
更深層次的原因,則是美國政治環境的轉變。
赫格塞思作為典型的對華鷹派人物,與鷹派成員一道,將微軟的“數字護衛”機制渲染為國家安全漏洞,并要求國防部徹查所有涉華承包商。
這種政治壓力迫使科技公司必須展現“政治正確”的姿態。
亞馬遜AWS在禁令發布后,立即對其政府云服務團隊進行重組,將原本由中國工程師主導的漏洞修復項目交由印度團隊負責。
帕洛阿爾托網絡公司則直接解散了由華裔工程師組成的軍用防火墻開發團隊,盡管該團隊從未接觸過敏感信息。
歸根結底,這是一場從上至下的“技術純潔性”排查,目標是將中國影響徹底從美軍核心系統中清除。
禁令之后:人才短缺與培養體系的轉變
禁令最直接的影響,是造成嚴重的人才缺口。美軍的云服務項目,特別是老舊系統的維護,其實高度依賴外籍工程師。
國際數據公司統計顯示,2024年美國國防IT外包市場中,外籍工程師占比高達45%,其中中國與印度技術人員合計占比超過35%。
如今突然全面清退中國工程師,短期內難以找到足夠替代人選。
更何況,核心系統的代碼維護與漏洞修復需要長期經驗積累,剛畢業的新人能不制造新問題就算萬幸。
美國是否有能力填補這一人才空缺?目前來看,主要從兩個方向著手。
一方面,加快本土人才培養。美國國防部可能與高校及培訓機構合作,擴大網絡安全與云計算相關專業的招生規模,同時提升崗位待遇,吸引本土人才。
另一方面,擴大與盟友的合作,例如引入英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工程師。
但這也存在不確定性,盟友的技術水平與忠誠度是否能獲得美國信任,仍需觀察。
別看特朗普在演講中氣勢如虹,實際上美國對中國的技術焦慮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2023年與2024年的科技封鎖、半導體出口管制等措施暫且不提,單就今年而言。
今年三月,特朗普政府發布《美國優先投資政策》備忘錄,將半導體、量子科技、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列為對華投資“禁區”,限制中國資本獲取美國敏感技術。
同月,美國司法部出臺新規,禁止向中國傳輸涉及美國人基因組、醫療等“敏感數據”。
這些舉措無一不表明,美國正通過立法、行政命令和技術壁壘構建起一套系統性遏制機制,試圖延緩中國科技發展的步伐。
總結
從這次事件可以看出,這正是中美科技競爭的新戰場。美國試圖通過技術封鎖維持其全球領先地位,但現實情況是,全球科技產業鏈早已深度交融,想要徹底割裂并非易事。
至于中國將如何應對,目前尚不明朗,但可以確定的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科技博弈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與合規管理水平,將成為中國科技企業突破困境的關鍵。
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